巧用新闻由头改进主题报道

作者:何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6

核心阅读

  新闻由头在改进主题报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时间维度上,追求“近点”以提升时效性;在内容层面,力求“新点”以突出新闻性;在事例选择上,注重“亮点”以凸显典型性。这三者相辅相成,能够显著改善主题报道现存的问题,让主题报道更具吸引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和社会热点等策划的正面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优势和权威性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政策性强、宣传导向明确,但若缺乏生动的新闻由头,容易陷入“工作总结式”的窠臼,影响传播效果。比如时效性不足,部分主题报道仍沿用“旧闻+解读”模式,缺乏新鲜事件支撑,难以引发读者兴趣;新闻性欠缺,部分主题报道过于侧重宣传主题,过度强调政策宣传,忽视了新闻本身的特性和故事化表达,导致报道可读性降低;典型性缺失,在主题报道中,选取的事例、人物等缺乏典型性,未能突出最新变化或突破性进展,削弱了报道的示范价值。新闻由头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切入点,若运用得当,能为主题报道注入新活力,增强主题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紧扣新动态,提升引领性


  主题报道应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作为由头,避免“炒冷饭”。在信息飞速更迭的当下,读者对陈旧信息兴趣寡淡,陈旧的报道内容无法吸引读者目光,更难以引发共鸣。在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启之际,《浙江日报》于2025年3月3日推出头版报道《倾听代表心声 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开展接待代表活动的故事》。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将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道回顾2003年4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淳安开展主任接待代表活动,与当地15名省、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围坐一堂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报道重要由头,既呼应了两会即将召开的最新动态,也体现了代表工作的传承和发展,让读者感受到在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对倾听代表心声、回应人民期待的重视一以贯之。

  报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示范,为淳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给基层人大工作带来了启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代表履职机制创新不断。2004年,浙江首创政府部门“一把手”当好建议办理第一责任人的做法;2008年,推出代表履职情况登记制度;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全覆盖;如今,“县级领导干部进代表联络站活动月”“局长代表面对面”“乡(镇)长有约”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这些动态的体现,展示了浙江在人大代表工作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最新探索成果,让读者了解到代表工作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持续发展,使报道内容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又不乏历史纵深感。

  报道结尾提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期待广大代表凝心聚力、铆足干劲、开拓进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贡献智慧和力量”,立足全国两会这一当下热点,对代表们提出期望,展望未来发展,引导读者关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以及代表们将在会上发挥的作用,激发读者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期待,引发读者共鸣。这种紧扣最新动态的报道方式,使报道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让读者感受到主题报道与时代脉搏的紧密贴合。


  内容更新点,突出新闻性


  主题报道需挖掘新鲜故事作为由头,避免程式化表达。传统主题报道常因宏大叙事和程式化表达,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浙江日报》新闻专栏《亲历》推出的“奔跑吧!奋进者”系列报道以独特视角破局,坚持通过小切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展现各行各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故事。比如《一个集装箱的数字之旅》没有从宏观的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战略等大视角开篇,而是聚焦于一个小小的集装箱。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宏大背景下,集装箱作为国际贸易运输的关键载体,虽微小却蕴含巨大能量。它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也是区域经济活力的微观体现。报道从卡车司机杨永的工作场景切入,跟随他运输一个集装箱的过程展开叙事。杨永拿出手机在“铁路口岸进场证预约”数字化平台操作,不到1分钟便收到集装箱报关及预约通关进场时间的反馈信息。这一细微动作,宛如打开一扇通往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新世界的大门。通过聚焦集装箱运输这一具体业务环节,以小见大,将浙江在数字化改革推动下国际贸易领域的巨大变革娓娓道来,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政策到政策的程式化开篇,让读者能迅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进入报道情境。

  报道还巧妙运用数据与细节,为小故事增添说服力,进一步凸显大主题。在描述义乌铁路口岸发展时,2022年“1月1日到3月14日,义乌铁路口岸发运‘义新欧’中欧班列270列22472标箱,海铁联运发运170列14650标箱”“义乌铁路口岸2021全年发运‘义新欧’班列1277列,10529标箱,同比增长31%,海铁联运班列811列,68432标箱,同比增长100%”等精确数据,直观呈现出义乌在国际贸易运输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数字变革带来的实际成果。


  变化更大点,注重典型性


  主题报道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由头,避免同质化。在主题报道的广阔领域中,众多媒体围绕相同主题发声,极易陷入同质化困境,使得报道缺乏吸引力与独特价值。而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浙江日报》报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却能在众多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作为由头,成功规避了内容的同质化。

  余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地方,在生态发展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代表性。报道开篇便紧紧抓住余村这一独特坐标,以余村18年来的发展历程为叙事主线,围绕其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重大转变展开。在过去,余村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走上“石头经济”发展道路,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经济收益,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青山秃了、绿水黑了”成为当时余村的真实写照。然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后,余村毅然决然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始艰难的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之路。这种极具戏剧性与转折性的发展历程,为报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典型事例。相较于其他地区泛泛而谈的生态发展案例,余村的故事有着深厚的思想根源与历史意义。它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主题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的注脚,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理念如何深刻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有力验证。

  报道展现了余村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进过程,从早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生态危机,到理念提出后壮士断腕般的关停整治,再到如今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年轻人返乡创业、村民生活富足,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例如在当下,余村的生态旅游、上墅乡的先进竹产业、山川乡的山地休闲运动产业……“大余村”里,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特色路径。报道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新变化,将其融入余村的发展故事中,展现了余村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创新发展的活力。这种对事例动态演进的呈现方式,使报道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时代感,避免了陷入同质化的陈旧套路。

  新闻由头在改进主题报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时间维度上,追求“近点”以提升时效性;在内容层面,力求“新点”以突出新闻性;在事例选择上,注重“亮点”以凸显典型性。这三者相辅相成,能够显著改善主题报道现存的问题,让主题报道更具吸引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媒体应持续深入挖掘新闻由头的运用技巧,不断创新主题报道方式。一方面,要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发现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以小见大,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展现宏大主题,避免陷入程式化和同质化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呈现更优质、更具价值的主题报道内容,更好地发挥媒体在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让新闻报道真正成为连接社会与公众的桥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