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我解困的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人究竟是个怎样的复杂组合?读完沈烨的小说集《在晚风冷峻处》(浙江文艺出版社),脑海中不禁浮现这一问。在她笔下,故事斑斓若棱镜折射下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此间聚散、分合,那些不断苦苦追索的人,被过去困住的人,也许他们已不再年轻,却依然经历着催生矛盾的内热和内裂,在不同生命阶段上艰难跋涉。作者用手术刀般的冷静笔法,引领我们逐层剥离纷繁的故事外壳,将目光投向人类心灵中最为幽微曲折的部分。
这显然不是可以用轻松愉快的姿态来展开的阅读,相反,小说中充满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暗流,感觉、知觉、想象、心理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在碎片化的不确定性中拼贴成迷宫般的叙事空间。更多时候,它是在对阅读者发出挑战:来吧,看你能否跟上节奏和步调。
比如,在《我欲乘风归去》一篇中,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小说以侦探小说的骨架为入口,当读者循着线索深入,期待在推理的逻辑链条中抵达真相时,作者最后却毫不犹豫地抽去了所有稳固的砖块,以后现代的不确定性取代了传统的终局,呈现了一记回声悠长的叩问。
在作品中,缠绕于迷宫叙述间的还有种种不断隐现的“出走—回归”意象。远离原环境,去重新适应和构建自我,是“出走”的原初动机;而“回归”则象征着这一成长的完成或阶段性成果,带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回到原点,实现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和整合。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得不面对自身痛苦、迷茫、挣扎等身心失衡的状态,选择被动离开或主动出走成为疗愈的契机,而最终所有的回归本质上都是对其人生“存在之重”的再审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赋予笔下人物的隐秘救赎:永远在出走的路上寻找归途,又在归途的镜像里看清出走的意义。
这部小说集中流露出的独特魅力,还源自篇目间那种若隐若现的呼应——许多篇目中有意无意地布设了如同命运暗线的潜笔。具体来说,就是某个故事里匆匆一瞥的浮光掠影,在另一故事中也许正被不断地放大、再放大,成为作者试图展现给读者的新聚焦点。在一些故事留白式的对照中,也许能感受作者试图编织文本宇宙的小小野心。
一个好作家,是凿开习惯思维的坚壁,让新风涌入的开创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沈烨和她的小说,我们也许可以抱有更多期待——她已握着文字的探针,向人性矿脉的更深处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