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籍的兴趣之桥

作者:熊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读者朋友们看到的这本书是《古籍原来这么好看》的姊妹篇。记得刚开始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老师联系我出第一本时,我第一反应是:“你们想好了吗?别赔了啊。”

  读古籍应是个极其小众、十分垂直的事儿。但没想到,《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上市之后,初印5000本在半年后基本售罄,之后一年之内加印了4次。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好书、2023年“京华好书”推荐榜、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新书书单等评选、榜单上,这本书也赫然在列。综上,再加上身边一些反馈,都给了我一个信号——读古籍不是人们不想、不愿意,而是缺少合适的渠道、门径,或者说差一把梯子、缺一桥。

  但是,读古籍是有门槛的,主要是文字障碍。光看翻译成白话文的古籍,好比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总是隔着那么一条河。再好的翻译,也不如小马过河,自己去读元典。而要鼓励小马过河,需要引导,更需要激发兴趣。因此,这两本书就是试图引起读者对阅读古籍的兴趣,为读者主要是青少年架起一座通向古籍、通向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

  古籍,就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存在形式。没有这存世的古籍,我们今天谈论很多问题、进行各种表达,都是无源之水。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如果我们不去品读,不去记忆,不去理解,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化遗产,没有真正的意义。

  比如算盘,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上小学还要学习打算盘。时至今日,“如意算盘”这个词虽然还在用,但是会打算盘的人,或者说需要使用算盘的场景怕是寥寥无几了。事实上,算盘、珠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以珠算为代表的算学文化也是成就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不用,但应该记住它,别留下遗珠之恨。

  就一个算盘,就能从古籍中找到诸多故事,就能发现,那么多领域与算盘、与计算有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老祖宗留下的传世古籍保存下来,传播开来,是每一代中国人分内之事。

  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势必要从了解文化、阅读古籍入手。这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在很多问题上做出的解读、做法、经验,对全世界的交流互鉴,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在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时,共识很重要,共识很难得,共识很珍贵。达成共识的一个基础,是对人类共同文化财产的传承和活化。读了古籍,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找到当前社会矛盾、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传统智慧的流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一个包容的氛围。一个嘈杂的房子里,很难让人静下心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发言前,脑子里首先想的是“和为贵”,相信很多极端的话就不会说出口了。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激活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共处,对于全球化,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要想把不同文化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共同体,不了解自身怎么行?不了解其他文化怎么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古籍的传承和活化,实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古籍原来这么好看2》

  熊建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