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解开写作困惑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写作,从来不是作家、记者等职业的专属,也不是只有学生时代才交的作业。每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可能需要写作,它是表达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更是记录生活的一种工具。不必追求像作家一样从容、娴熟的笔法,不必羡慕别人写了“惊为天人”的语句,无论我们是动笔,还是屏幕前敲打,写作是必要的沟通方式,也是直面内心、触问灵魂的路径。不妨让我们一起翻翻名家谈写作的图书,看看这些作家如何起笔,如何突破创作瓶颈,也许我们写作时的种种困惑,能在这些书中找到答案。

  理解小说家的精神世界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一部小说,但总有几位喜爱的小说家,总会在读到某个情节时,心里默默叹一声“怎么能写得这样好”,总会在遇到某个词句时,感觉到心莫名地跳了一下。与其叹服小说家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不如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跟随作家邱华栋,进入到小说家所创造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在《原来著名小说家这样写小说》(海峡文艺出版社)这本书中,邱华栋刻画了东西、孙甘露、李洱、苏童、王蒙、莫言、张炜等作家的文学肖像,用散文、随笔结合评论等多种文体,揭开小说家的人生底色,剖析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者精准而精妙地勾勒出各位作家的神韵,他这样写莫言:“要写出中国气派的小说,写出伟大的中国小说,必须从自己的文化资源里、从故乡民间文化中寻找再生性资源。这谈何容易,但莫言做到了。”他这样写王蒙:“王蒙是一个公认的聪明智慧、才华灼人的人物。现在,则是一个睿智聪慧、慈祥大气的老人,但却充满了童心。”在邱华栋看来,小说家是创造一个虚构世界的人,小说家做的是“无中生有”的事。

  翻开这本书,一个个熟悉的小说家名字和他们的经典著作一一呈现,邱华栋叙述了他与小说家们的相交、相识、相知,让读者可以和他一起参与到当代文学的现场。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当代小说和小说家提供了一个入口,也是作者在向这些以想象力和语言作为工具的辛勤劳动者表达敬意。

  “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在《小说是什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三岛由纪夫这样写给立志当作家的人:“诸位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或者艺术家,我倒觉得,硬着头皮沉入现实生活中去,这对于将来成为作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淬炼。”这是一本三岛由纪夫关于文学与创作的文章合集,以阐明小说创作原理的评论文章《小说是什么》为中心,囊括了三岛由纪夫式的创作技巧、创作观点和思考方法等,也探讨了他如何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之间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他写道,“巴尔扎克每天写作十八个小时。说真的,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创作的,而不是像诗人那样静待那一刻的灵光闪现。能够像这样孜孜不懈地努力,是成为一名小说家的前提条件,就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实业家或者政治家在努力这一点上是没什么两样的,懒惰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读到这里,读者会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本写给立志成为作家的人们的写作指南,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与写作的阐释与解构之书。

  从“提笔难”到“下笔有神”

  很多时候,我们一方面发现写好一篇文章跟做好一场演讲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而另一方面,哪怕是发在朋友圈的寥寥数语,也有词不达意的尴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南方周末写作课:好散文的秘密》(湖南文艺出版社)叩响了文学与心灵的对话之门。这部由《南方周末》联合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等7位当代散文名家共同编著的写作指南,不仅是一部散文创作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感知与文字美学的“心灵地图”。作品突破传统写作指南的范式,将创作技法与生命体验深度融合。书中凝结了7位作家30年的创作智慧,以“选材、结构、情感、语言”为经纬,为读者编织出一条通往散文写作核心的路径。

  “情感是散文的骨骼。”这本书打破传统写作教材的框架,以“名家亲授+案例解析+实战演练”的模式,深入散文创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书中李敬泽提出“散文即日常”,强调散文是整理自我与世界的纽带;周晓枫剖析情感为散文的“骨骼”,主张以真诚与勇敢直面内心;李修文诠释“有‘我’的写作”,呼吁在生活洪流中捕捉清晰的自我……全书将创作过程分解为可操作的模块,在“选材之道”中挖掘生活琐事中的灵感,告别平庸;在“结构之妙”中教我们搭建逻辑框架,让自由叙事更具艺术张力;以“情感之力”引导读者唤醒沉睡的记忆,用真诚共鸣穿透读者心灵;以“语言之美”锤炼诗意表达,帮助读者打造个人风格鲜明的文学语调。

  散文之美,在于“形散而神不散”,但如何将散落的思绪凝练成有力量的文字?书中穿插近百个实战案例与练习,从“做好一场汇报”到“打磨一篇千字散文”,步步拆解。正如李敬泽所言:“现代人的生存是散文化生存,我们每天都在用文字整理自我。”

  有“作家的作家”之称的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熟悉写作的条条框框,知道如何打破、什么时候打破这些条条框框。他是语言的魔术师,如同所有变戏法的人、诗人一样,一旦戏法揭穿,诗文出口,他会让我们感到,这原来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的某个地方,只是没能表达出来而已。

  1971年春,博尔赫斯应邀赴哥伦比亚大学为写作班讲学,他解析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例子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的作品。他每次讲课围绕一个主题:谈写小说,谈写诗歌,谈翻译。《博尔赫斯,写作课》(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是以讲课的录音稿为底稿,为保留原汁原味,未作任何编辑,同时另附课堂中所举范例的西班牙文原文与英文译文,供读者对比阅读。

  这位文学大师告诉我们,在动笔之前,一个故事会在脑海里酝酿多久?短篇小说里,最重要的是情节还是人物?在这本书中,博尔赫斯拆解代表作逐行点评,让我们学会如何把素材转变为故事。

  找到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

  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正是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当我们了解并熟悉文学的规则,也就打通了阅读理解能力的任督二脉。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总结数十年的写作教学经验,沉淀出一套阅读方法论,《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就是作者用19节妙趣横生的主题阅读课帮助孩子学会阅读方法,提升写作技能。书中涵盖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南,用轻松幽默的描述与对话,向孩子们解释作家如何使用象征、隐喻、特征、设定、策划以及其他技巧进行创作。例如,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读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作者从阅读方法到创作实践,抽丝剥茧地让孩子学会阅读,理解作品表达的含义,引导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进而理解伟大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帮助他们爱上阅读和写作。

  如果说《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是少儿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那么《文学九讲:从阅读到写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就是余光中提给青年的文学写作课。作为“余光中文学三书”系列之二,作者在该书中将70年的文学经验倾囊相授,不仅介绍文学的阅读、欣赏、写作、翻译的方法,还重点阐释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讲述叔本华、艾略特、叶芝、张爱玲等作家的故事,特别适合想深入了解文学,可面对古今中外名著却无从下手的新手,以及很想写诗、写文章,却提笔就怕的人们。该书为我们解决了为什么看了很多好书,却学不到半点写作技巧,为什么听说叶芝、狄更斯的作品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以及如何欣赏朱自清散文等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让我们跟随余光中,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听大师讲大师的故事,逐渐揭开文学阅读、欣赏和写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