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江之畔 共话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8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左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右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蔡家园(右一)做客全民阅读大讲堂。 李泽罡 摄
在2025“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启幕之际,这座“英雄之城”再度成为文学与思想的交汇地。4月8日上午,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蔡家园做客全民阅读大讲堂,围绕“阅见长江 读懂家乡”这一主题,3位嘉宾聚焦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龙凤歌》的创作与出版及作家在全民阅读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展开对谈。
作家眼中的武汉气质
“每次写到武汉这两个字,心里都暖洋洋的。”访谈中,胡学文分享了他与武汉的文学渊源。20世纪90年代,刚开始写小说的他四处投稿。每每收到退稿,他就再寄一遍,要是连退稿都没有,他就重新抄写一遍再寄。当时,胡学文订了几本刊物,其中就有出版地在武汉的《长江文艺》,他也向这本期刊投了稿。收到回信时,原以为又是退稿,没想到附了编辑的一封信:“这个小说我看了,觉得挺不错,结尾需要改改。”
胡学文连夜把稿子改好,第二天邮寄出去。最终,这篇小说在《长江文艺》发表,年底还获得了《长江文艺》方圆文学奖奖金3000元,当时他的月工资是800多元。从此,他几乎每年都要在《长江文艺》发表一篇中篇小说。“我对武汉有感情,我觉得武汉有生机、有生气、有活力,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热气腾腾。”胡学文说。
张执浩1984年到武汉读大学,此后基本一直在武汉生活。他说,武汉三镇独立的地理特征,给人远中有近、近中有远的距离感,在“破碎”、无序中产生一些非常奇妙的连接感。他的新书《我陪江水走过一程》,将由武汉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全面呈现了他在武汉这座城市40年的情感生活经历。历史上围绕黄鹤楼产生了很多名篇诗作,这给作为诗人的张执浩也带来了一定的创作压力,通过《不如读诗》《传告后代人: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的写作,张执浩借此完成他与中国古代诗人、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凝视和对望。
“只要在武汉的街头走一走,就会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质感。”作为文学编辑,蔡家园会选择很多优秀的书写武汉的作品,推荐给读者。作为文学评论家,蔡家园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作品都和武汉有关,他把“书写武汉”作为一个素材进行再创造,解读他心目中的武汉。
《龙凤歌》“北方怀、南方产”
此次“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胡学文携长篇新作《龙凤歌》与武汉读者见面。这部作品跨度80年,扎实、真实、细密又松弛地呈现出壮阔的社会变革、璀璨的人性光辉,以及托举起了一个个家、一代代建设者的女性力量。“作家的写作其实跟女性的怀孕、分娩差不多,有甜蜜,有阵痛,所以每部作品都是我的孩子。”胡学文说,《龙凤歌》与他以往的作品有些不大一样,大致有三点:一是“直接怀”,二是“怀得久”,三是“北方怀、南方产”。
胡学文写作有一个习惯,产生一个创作念头就先记在纸上,之后再移到脑子里,等到入心的时候就该把它写出来了。上一部作品《有生》,最早记在纸上的大约有200多字,但是《龙凤歌》没在纸上记,而是一下子落到心里,这叫“直接怀”。
胡学文回忆说,他44岁的人生一直是往前的,但是2011年冬天,被生活狠狠地扎了一刀,挨了一重锤,使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一种别样的思考,但当时并未想动笔写。一直到2022年初,一个早上起来,那天天气不好,他没有外出散步,看到外面的风景,突然那种阵痛的感觉来了,于是就开始写,这个叫“怀得久”。
小说是在北方孕育的,胡学文在南方把它写出来,因此,在小说当中,融入了很多南方的元素,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这叫“北方怀、南方产”。
张执浩说,作为小说家的胡学文,其作品有一种持久的、深邃的现实主义情结,对人性有一种深刻的洞见,另外,有独特的个人叙事的方法,这三点基本上可以概括胡学文的写作面貌,同时在《龙凤歌》中得到了充分呈现。小说看似很厚,但读起来节奏紧凑,除了故事吸引人之外,小说语言非常好。总体来说,《龙凤歌》在结构和叙事的方法,包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在延续《有生》风格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作为一位当代小说家,在年近六旬之后还能如此向前接近,我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张执浩说。
蔡家园同样谈到《有生》和《龙凤歌》之间的联系,“《有生》和《龙凤歌》封面设计的风格非常相似,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的一个阅读感受。”《有生》出版之后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相信《龙凤歌》也会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蔡家园认为,作家把母亲的形象塑造得特别好,母亲对于爱的表达始终处于一种困境中。小说《龙凤歌》通过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生活变迁,切入中国城乡社会变迁,对于中国人内在情感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他还谈道,故事的力量在《龙凤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作者在讲故事,故事中的人也在讲故事,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值得研究。
作家要多和读者面对面交流
当下阅读环境和阅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场3位嘉宾就作家在全民阅读中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张执浩呼吁,读者要静下心来,尽可能回归初心,回到纸质阅读上来,哪怕一年只读一本对自己的人生有某种启蒙意义的书,都是值得的。张执浩回忆说,自己那个年代的读书,很难有机会见到作家本人,而现在不仅可以找作家签名,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阅读风尚。为此,他希望作家要大胆地走出去,和读者面对面地倾心交流。
每个月,蔡家园除了工作本身进行的阅读之外,还会看两三本非文学类的图书,有时泛读,有时有选择重点地读。“每一个写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读者。”蔡家园说。
在当下快节奏时代,每个人的读书时间受到挑战。蔡家园建议,可以借鉴文学家欧阳修所说的“3上”读书法——“枕上、厕上、马上”,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汲取阅读的营养。
在每天开车上下班的途中,蔡家园就找到了适应这种快节奏生活的一种阅读方式,这就是路上听书,效果特别好。比如,他这段时间在听《红楼梦》,听的感受和原来阅读纸质书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他甚至想,是不是可以写一份关于阅读《红楼梦》的心得。“我们只要是有心来阅读,还是可以找到很多时间与阅读相处相伴的。”蔡家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