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报刊市场看涨,主流媒体如何发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8
核心阅读
内容和文本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儿童报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孩子们提供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吸引小读者的目光,使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并成为忠实读者,是主流媒体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报刊业整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行量持续下滑。然而,在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报刊却呈现出逆势走红的态势,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销量看涨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教育与成长的高度关注,以及儿童对优质阅读内容的强烈需求。主流媒体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广泛的影响力,若能精准把握机遇,积极创新求变,或可在纸媒大范围困顿环境中摸索出一条“制胜之道”。
“内容+文本”:
打磨优质供给
内容和文本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儿童报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孩子们提供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吸引小读者的目光,使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并成为忠实读者,是主流媒体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程为敏表示,趣味性与教育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巧妙融合。趣味性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阅读之中;而教育性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品德修养。
比如《阳光少年报》精准把握趣味性与可读性,自创办以来发行量不断攀升。这份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大象新闻客户端主办的新闻故事周报,面向小学生群体,设置了榜样人物、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等内容,丰富多元的内容设置契合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看到儿童需要,服务儿童所需,精准触达目标受众,这是以儿童为目标群体打磨内容的首要标准。2025年《中国妇女报》推出的《新一代》周刊,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倡导亲子阅读,表现同样亮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亲子阅读意义非凡,它不仅紧密联结亲子情感,更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交流能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情感认知能力的提升。
《新一代》周刊精准把握家长与孩子的需求,建议家长和孩子放下手机,通过阅读领略大千世界的奇妙,增加亲子互动交流。从国内外的新奇趣事,到前沿的身边科技;从奇妙的动植物知识,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每篇故事短小精悍、趣味盎然,能够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培养探索精神,满足儿童不同方面的兴趣需求。
“思想+视野”:
注重综合素养
近年来,社会教育理念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对儿童报刊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儿童报刊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在拓展儿童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儿童报刊也在不断调整定位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华西都市报》“少年派”副刊2024年改版,从作文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改为集少儿新闻、作文、科普、漫画四大版块的综合平台,突出了从单一教育向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
《中国妇女报》的《新一代》周刊发挥党报优势,紧扣时代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全国两会、“十四五”规划、中央一号文件、中国空间站、区块链等,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解读时事新闻、人文科技,将严肃的时政、科技等内容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既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又拓展了儿童的知识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阳光少年报》很好地处理了主流价值与儿童特点的关系,利用大数据思维获取用户数据、了解用户习惯,从而在选题和策划中更好地服务用户。其与河南省少先队活动深度融合,在河南多所学校开展了大队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一起阅读《阳光少年报》活动,并形成了“读《阳光少年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出彩河南好队员”的口号。这种将阅读与队员培养深度融合的做法极具创新性,也是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良好体现,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与教育价值。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原副会长陆士桢认为,《阳光少年报》的很多创新和变革都围绕着大视野下的儿童视角和认知展开,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儿童。
可以看出,各媒体都在开阔孩子视野、塑造价值观等方向发力,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输出,向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带动孩子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方向转变,从应试教育辅助向素质教育拓展,让孩子们在阅读和互动中践行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挖掘特色资源:
“破圈”传播与长效价值统一
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报业细分市场和对象差异化成为了转型的必然方向。儿童报刊作为报刊业市场细分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独特的发展机遇。
儿童群体是一个庞大且具有潜力的读者群体,儿童报刊要想在市场中立足,除了提供优质内容,还需深入挖掘特色儿童资源,与孩子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目前,《阳光少年报》等儿童报刊表示不刊登商业广告,而是以提供产品和服务颠覆和挑战传统行业规则和商业模式,其他同类媒体也在纸媒基础上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小记者团、夏令营、征文、进校园等活动成为儿童报刊联系小读者、扩大影响面、增加发行量与效益的抓手。《兰州日报》《扬子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曾组织过小记者活动。《四川日报》小记者团采用“日常集中采访+寒暑假采风实践”两种模式展开活动,开学期间,开展国学、传统文化、非遗、自然、科创、艺术等不同类型的集中采访活动,成员们也可以将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撰写成稿件或拍摄成图片、视频投稿,形成很好的互动性与黏性。
在主流媒体跨界融合的浪潮中,儿童周刊领域也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因时造势,数字化表达成为儿童报刊发展的主要趋势。
许多主流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相关短视频、音频故事等多元化产品,以吸引更多小读者的关注。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少年》版,上线了有声读物,通过生动的配音,让故事更加鲜活有趣。此外,视频在儿童报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小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实验、历史事件、文化艺术表演等内容,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增强儿童报刊的互动性。一些儿童报刊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孩子们创造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孩子们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周刊上的特定图案,就可以看到虚拟的场景、角色呈现出来,与他们进行互动。互动环节的设计是提高儿童报刊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求,对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尝试利用AI、大数据等手段,为孩子们提供更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儿童报刊作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承载着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创作、资源整合、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激活儿童阅读新场景,通过优质内容反向赋能儿童文化产业,打造内容“种草”—产品供给—消费转化闭环,探索融合传播新范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作者单位:中国妇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