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打造“年轻态”经营模式
——“旧书新知”系列报道·上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4
举办“旧书新知·书香上海”专题研讨会;出台《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工作方案》;成立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建立古旧图书业务专家库;评选出“旧书新知 上海市特色旧书店”……进入2025年,上海扶持引导旧书店和旧书市场良性发展动作频频。
“上海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不仅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等‘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也要有旧书摊、旧书店、旧书市集等‘毛细血管’,让氤氲书香更好浸润人们心灵、滋养城市文明。”在年初举行的“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如是说。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上海,旧书虽小业,但活力四射。福州路上,有着近70年历史的古籍书店即将重装开业;苏州河畔,“淘书乐”旧书市集可淘、可赏、可听、可品、可打卡、可集章;复旦旧书店、犀牛书店、渔书等多家民营旧书店成长迅速……一个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元的旧书市场,正成为上海文化繁荣的重要景观。
政策引导 规范发展
今年1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印发《推广“旧书新知”活动 繁荣上海旧书市场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核心从布局、市场、传播三方面展开,涉及市集品牌、线下门店、旧书商铺、线上平台、旧书消费、资源整合、内容利用、推广传播、工作机制、市场监管等10条具体内容,被称为“上海繁荣旧书市场新10条”(以下简称“新10条”)。
用务实、含金量十足来形容“新10条”,并不为过。“新10条”明确提出:提升旧书市集品牌示范引领;扩大旧书收售主力门店规模;规范旧书商铺经营行为;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促进旧书文化消费,鼓励旧书经营企业创新业态形式,打造“年轻态”旧书经营模式,拓展旧书周边文创产品;在《上海市扶持实体书店发展 助力书香社会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二手书店项目”扶持内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区扶持开展旧书经营业务,等等。
“‘新10条’为上海旧书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旧书文化生态。”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秘书长汪耀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古旧书业工作委员会已成立,通过聘请专家、授予特色旧书店称号等措施为旧书业保驾护航,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旧书文化的认同感。
在2月召开的“旧书新知·书香上海”工作推进会,也被外界视为上海旧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起点。会议对未来上海旧书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要推动交流网络更“密”,统筹好“国营”与“民营”、“综合”与“分类”、“固定”与“流动”三对关系,拓展收售渠道,做优专题展销,丰富市集体验。要推动运营模式更“新”,做优内容业态,做强技术赋能,做活保护利用。要推动受众群体更“广”,做强“旧书新知·申城淘书乐”活动品牌,营造浓厚旧书文化氛围。同时,要强化责任落实、守好阵地安全、建强工作队伍,为做好旧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汪耀华说,上海旧书业发展蓝图已绘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稳步推进。
市场创新 激发活力
这不是第一次见闻上海以如此迅捷的姿态对待旧书事业的发展。论承续,风光无垠的海派文化与扎实深厚的书业基础,本就是一部说不尽也道不完的“故事书”;论创新,“淘书乐”旧书市集在大众面前“花式”亮相,让旧书业逐渐成为令大众牵挂的文化“弄潮儿”,也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2023年9月,“淘书乐”旧书市集在上海苏州河畔樱花谷首次举办,也开启了上海图书公司“走出去办旧书市集”的新征程。市集秉持“让旧书流通,让读者流动,让阅读循环”的理念,聚焦融合与创新。从内容本质上看,始终坚持以古旧书刊为核心,结合展览、讲座、文创、非遗技艺、互动体验等板块,通过“可淘、可赏、可听、可品、可打卡、可集章”等多元的文化形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
这种“年轻态”旧书经营模式很快得到了读者的认可。2023年10月、11月又接连举办了第二、第三季,备受读者好评。2024年,“淘书乐”旧书市集2.0版本在全市铺开,创新推出了“书香巴士”、“书香游轮”、“阅游苏河”人文行走等特别策划,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淘书乐”的旧书书香散播至读者群体中。
作为“淘书乐”旧书市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旧书收购服务也在一季季的推进中完成升级,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除了市集现场的旧书收购,读者还可通过“淘书乐旧书线上收购平台”进行线上估价、版本鉴定、预约上门收购等服务。2024年,“淘书乐”旧书市集在上海举办了六季,累计达成4.6万余册书刊的循环流通,吸引读者近35万人次,收购旧书约8000册。
在推动二手书循环的过程中,渔书创始人尚晓辉发现,独特的二手书循环模式,能极大带动人们重拾阅读兴趣。近年来,渔书举办大型环保换书会,走进商圈、高校、公共绿地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为他们搭建了收获知识、交流分享的良好平台。此外,渔书还积极联动周边商办和青年公寓资源,为年轻社群开展月月读书会,精准选题、邀请大咖开讲、组织品茗分享,充分满足年轻人对知识和社交的需求。
文化名片 城市精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业内专家认为,旧书市场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一个繁荣的旧书市场可以让外界感受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努力。同时,旧书市场的繁荣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有助于推动城市阅读氛围的营造和阅读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中,“书香上海”建设工程是其中的30项重点工程之一,扶持引导旧书店和旧书市场良性发展也是落实这项工程的重要举措。
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认为,将旧书市场发展纳入城市文化战略,有助于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品牌。“旧书市场的繁荣,在塑造上海文化新地标、助推上海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石洪颖介绍,未来,上海图书公司将打好“淘书乐+”品牌,将其融入到高等院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学术文化场所,推动城市文旅深度融合,丰富城市文化生态圈。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看来,旧书市场体现了上海包容、多元、开放的文化精神。它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书籍,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包容性。同时,旧书市场的经营和发展也传承了上海人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旧书在保存传承文脉基础上,也承担着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责任。旧书有依托,新书才有根基。”彭卫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