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何新年:透过文物读懂中原文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何新年 曾任河南省记协副主席,河南省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巡视员。作品有《行走中原》《行走于欧洲历史》《河南行知》《聆听古城》《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等。
河南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密码,坐拥160万件出土文物与百家博物馆,每座博物馆都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文化学者何新年的新作《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通过深入探访博物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
系统探秘中华文明
《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所涉博物馆遍布河南全省,其中1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众多特色专题馆。何新年耗时多年亲赴实地探访,以“镇馆之宝”为线索,用600余幅高清图片与通俗解读,带领读者开启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
出生于1954年的何新年,是文化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省辖市文化局局长,后到县里当县长、区里当书记,又在省辖市政府担任副市长,再到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几十年间职业生涯与文化服务深度绑定。
河南有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亟待讲述的故事。“这些带着原始密码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同一处处醒目的地标,为解读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息的中原文化做了最好的注脚。”何新年说,中原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他在书中提到“透过文物读懂中原,透过中原读懂中国”。在河南博物院,“择中建都”展现20余朝代在此定都的辉煌;在洛阳博物馆,夏商至隋唐的城址变迁,勾勒出十三朝古都的兴衰;在殷墟博物馆,青铜器与甲骨文印证商文明的成熟;在南阳汉画馆,2000余块画像石再现汉代百科全书般的风貌。“这些文物如同拼图,共同拼出中原文明从萌芽到鼎盛的完整图景。”何新年说。
脚步丈量中原文化
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洛阳博物馆的泥塑佛面像、殷墟博物馆的刻辞卜骨、商丘博物馆的金缕玉衣……书中集中呈现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新年精心捕捉每件文物的独特美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
书中有文物的全景展示,更有细节特写。何新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每家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和展览,让读者在视觉盛宴中领略中原文明的壮阔与细腻,满足对历史探索与艺术欣赏的双重需求。本书不仅是博物馆爱好者的导览手册,更是深入了解河南文化的百科全书。
“走进博物馆,就像是一次‘穿越’之旅。”何新年说,隧道尽头,遥远文明带来的乐趣和深刻思考尽在其中。在他看来,也正是依靠着众多的考古新发现,那些以真实构筑起来的记叙,引导着人们一步步去寻找它原有的历史发生地,从而使那些具体而实在的细节得以纤毫再现。
何新年从中获得喜悦与感动。“由钩沉稽往、惊鸿一瞥所带来的‘问道’喜悦与品读的满足,以及解开史络文脉中诸多疑惑的兴奋,都让人意犹未尽。”这也是历史文化探赜索隐而流脉传承的一种魔力,“寻访的过程是很享受的,而能够‘闻着书香去阅读’,更容易让人陶醉。”在何新年看来,河南是一座挖不完的富矿。
何新年曾出版《行走中原》《行走于欧洲历史》《河南行知》等书,“这几本书都是在行走中寻找历史,异曲同工。行走是理解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他认为,用脚丈量过,才能感知二里头的“最早中国”如何崛起,殷墟的甲骨如何承载文明跃迁。“《寻访河南百家博物馆》是我对半生文化工作的总结,也是向中原大地的致敬。”
创新传递文化内核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由此,博物馆实现了从“殿堂”向“体验场”的转变。在何新年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他说,过去大家提起博物馆,多是一种“严肃沉闷”“曲高和寡”的印象,馆藏文物与观众之间也只是单向的展示关系,加上文博知识过于专业、枯涩,其传播范围相对小众,难以与广大观众形成良好互动。“如今通过文创、数字化、沉浸式展览,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成为互动课堂。”他认为,变化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用创新形式传递文化内核。
用创新形式传递文化内核,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藏品,何新年还配套做了“认识青铜器”的小册子和寻访百家博物馆“护照”,方便读者了解馆藏文物、打卡盖戳。“我觉得一本寻访博物馆的书还是通俗易懂一些好,但也不能低估大众的认知能力、阅读需求和欣赏水平。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做足了功课。”何新年说,从这几年一波又一波涌起的博物馆热来看,大学生、中小学生在观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甚至还有很多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度假、过周末。“因此要注重书的阅读定位、重点阅读对象,切实增强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何新年直言,河南百家博物馆所呈现的魅力,绝非这本简约的“寻访”所能展示的。他想做的,就是希望为更多有心人的寻访提供一点儿帮助。“下一步我会继续用脚丈量,用心感悟,也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与大家分享寻访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