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以创作完成对一座山的承诺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毕淑敏 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昆仑殇》,后有小说《阿里》《红处方》《女心理师》等。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心灵密码》等。出版《毕淑敏文集》12卷。


  “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近日,作家毕淑敏在其第六部长篇小说《昆仑约定》的新书发布会上,直言道:“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昆仑约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对于这部精心创作的65万字长卷,毕淑敏很是珍视。


  不害怕,因为第一稿已成


  回首青春年少,毕淑敏很是感慨。当年,16岁的她,怀着满腔热血,从首都北京奔赴西藏阿里边区当兵。在海拔近5000米的边防线上,毕淑敏和战友们不畏艰苦的生活、简陋的医疗条件,全力以赴保家卫国。“我们的存在,让背后的山河和人民,安享和平。每日望向苍莽山河,我许下心愿,不辜负这座山。”

  为曾经的岁月书写,是毕淑敏坚持创作的动力。近40年前,她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昆仑殇》。年近70,毕淑敏提笔创作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要完成自己年轻时的这份承诺,“我中青年时没有写,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不能将那些内心的震颤、深厚的感情表达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在这部长篇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毕淑敏一共住了四次医院、去了三次急诊。“我以前以为像‘呕心沥血’这种都是形容词,可是写长篇,一日复一日,极为孤独,一个人去构建一个世界,在这里面要倾注感情和力量。”毕淑敏追忆道,写完《昆仑约定》初稿的最后一句,因身体极度不适半夜赶往医院急诊时,情况比较严重,被医生追问:“你为什么不害怕?”,她说:“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化成隐身草,书写往事


  “你在什么地方写作最惬意?”每每面对这样的提问,毕淑敏总是答道:“任何地方。”但这一次,为了完成这部年轻时许诺下的创作,毕淑敏找到了自己认为的最佳去处,选择住进养老公寓,按下静音键,让自己化成隐身草,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

  朋友来探望毕淑敏时,用“寂静”形容那里的环境。朋友进而感慨道:“你是特地选了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希望自己写下的文字,也多点儿真善?”对此,毕淑敏答道:“做精神田野的锄禾日当午者,是写作人的责任。”

  “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70岁时,借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16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毕淑敏说道,“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总之,全身总动员。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那些在毕淑敏记忆中曾经远去的故人形象,透过她笔端的文字,渐渐膨胀、鲜活。那些青春飞扬的戍边战士们,以青春的生命保家卫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为了使命,不惜牺牲个人的爱情,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读着读着,整个人完完全全被带进这部小说里面,整个情绪、整个情感、整个心跳都在跟着这部小说走。”


  这里的故事,不能只有云知道


  作家于时代的意义,不只是亲历、是见证,还是记录与反思。作家如同时代的镜子与先知,既折射社会肌理又叩击人类灵魂。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学、医学与社会观察,在严肃文学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郭换金、景自连、楚直、潘容、麦青青……在《昆仑约定》中,毕淑敏刻画了年轻的战士们在“世界第三极”的严酷环境中,不负使命、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作家梁晓声评价《昆仑约定》,是一本受义务、责任感驱动而创作的长篇。“它的难能可贵,在于亲历性。哀敬爱的人之死,庆亲密战友的生,遂使笔下情浓。这部反映高原战区年轻战士生活的长篇小说,对当代军旅题材文学创作有着特别贡献。”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当毕淑敏写完小说的最后这一句时,终于松了一口气,“为这部小说,我已尽力,只求不完美中的较好。”她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