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用“新”服务“老”用户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8

  “作为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离退休干部的纽带和阵地,《老干部之家》自创刊以来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老干部服务,为老干部工作服务,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中引领老年新生活的办刊宗旨。经过32年的发展,老干部之家杂志社目前拥有‘两刊一网多端’,服务范围涵盖期刊出版、老年文旅、老年用品,发行量和影响力均位于全国老年期刊前列,杂志社已发展成为一个老年综合文化服务单位。”老干部之家杂志社社长韩甜在第五十八期刊协讲堂上分享了《老干部之家》的发展成就。

  坚持内容为王 贴近读者需求

  “作为期刊,内容建设始终是根本。”韩甜表示,《老干部之家》基于此认识,在内容建设方面始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一方面强调讲政治,重视对广大老同志的政治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贴近性,深入老同志的生活,让他们能共鸣,能“有用”,能够引领他们拥有积极健康快乐的晚年。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加强了以下方面工作。”韩甜介绍,一是紧密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精心策划做好主题宣传;二是用心用情讲好老同志艰苦奋斗的故事、奉献社会的故事、健康老龄化的故事;三是贴近读者、扎根读者,坚持开门办刊,倾听读者心声,开设特色栏目,体察读者需求,建立联通站,密切联系读者。

  韩甜举例表示,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杂志社除联合省委党校推出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未来》专刊以外,还牵头21家老年期刊、23个省份的老干部工作部门成立联合报道组,线上线下联动,并出品了新媒体产品《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宝典》、专题片《我们的二十大》。同时,围绕读者的新变化新需求,每年还会对杂志栏目进行改版,如聚焦家庭建设和退休生活开设的《人生幸福课》栏目,聚焦孙辈教育开设的《隔代抚养》栏目等。

  推动转型融合 建好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大众阅读习惯在改变,期刊的吸引力、转化率等都在下降。对此,杂志社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坚持技术驱动,做到刊网融合、纸刊与数字刊并重、延伸出版产业链条,完成了由单一纸媒向“两刊一网多端”融媒体平台的转型,单一出版向融合出版转型。

  “2004年,我们在全国老年期刊中率先建立了老干部之家网。2014年,我们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其也成为唯一的全国老干部工作宣传网站。同时,我们陆续建立了中国老干部微信公众号、老干部之家轻龄生活视频号、能够满足老年人线上‘乐学、社交、活动和服务’的文化养老平台轻龄家小程序及APP等,并在适老应用、语音转写、视频制作、文章审核等方面为编辑和读者提供智能支撑,如策划开发的‘我和党旗合个影’‘制作我的党龄卡’等活动模块,吸引了百余万名老党员参加。”韩甜介绍。

  不仅如此,杂志社还通过建社团吸引读者、搭平台沉淀读者、搞活动凝聚读者、做服务赢得读者,不断增强杂志的影响力、传播力。如围绕老同志兴趣爱好,先后建立了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老干部之家摄影俱乐部等5个老干部兴趣社团机构,在册会员万余人。

  注重企业文化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多年来,杂志社注重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两手抓,通过企业文化的引领和企业相关制度的保障,双向奔赴,塑人成才。“在老干部之家杂志社墙上写着一句话:做照亮‘家’人的那束光,这让员工时刻铭记,与读者的关系就是‘家’人,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韩甜表示,杂志社通过企业文化上墙,希望员工能深切感受到,他们与读者之间始终在相互感动、相互照亮。

  “为进一步激励员工,促进新员工快速成长,我们还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工作,推行员工导师制度。”韩甜进一步解释说,杂志社以员工的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原则,每个季度评选一次杂志社最佳学习、最佳创新等奖项,以激励员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担当作为。

  而在加强企业制度保障中,杂志社则对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建,实行区域经理人+项目制的同时,专门制定了职业通道管理制度。“杂志社以全员运营为要求,在内部竞选了6位区域经理人,把人员打散重组为6个组,按照融合创新工作要求,明确每个小组任务及目标,项目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工资挂钩,以有效保证项目的落地;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及对岗位序列的统筹规划与设计,形成‘管理、专业’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员工可在‘管理’‘专业’两个不同而互通的通道间发展。”韩甜表示,这些措施促进了员工思想上的转型和统一,也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