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传播如何让人“一看就懂”

作者:王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8

  今年3月,呼和浩特一纸新政《关于促进人口集聚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刷屏全网:一孩补1万,二孩补5万,三孩直接砸10万,堪称“史上最豪催生方案”。枯燥的政策传播如何“传得快,传得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学会新媒体“带货”是第一步。

  能让全国媒体为一地的新政站台,政策的突破性和空前力度是绝对的“新闻眼”。但实际上,政策传播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却常常“失声”。究其原因,传统政策传播形式单一、语言晦涩、互动性弱是阻碍打造“爆款”的关键。

  传统政策通稿通常以纯文字长文发布,缺乏可视化设计,导致信息接收门槛高;专业术语让普通家庭理解困难;仅通过官网或纸媒发布,无用户反馈渠道,舆情监测滞后。政策的“含金量”若无法转化为“传播力”,再好的福利也会被埋没。

  要让政策传播真正“破圈”,地方政府必须跳出传统的“文件思维”,转向“用户思维”,重构传播逻辑。

  网感化表达是要让政策说“人话”。政策文件往往充斥着专业术语,而社交平台传播的前提是“一看就懂”,懂了才想转。

  算一笔经济账,用具体消费场景让政策价值可感知对于受益群体是最直观的政策传播。与此同时,政策传播不能只讲“政府做了什么”,而要讲“你能得到什么”,以同理心赢得用户体验。

  对于政策传播而言,最大的浪费是“触达了错误的人群”,要“找对人”而非“广撒网”。如生育政策可精准投放在婚恋APP、母婴社区,人才政策可嵌入职场社交平台。

  总之,政策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刷屏”,而是“让需要的人行动”。当政府学会用新媒体语言讲政策,用互联网思维做服务,冰冷的文件也能变成有温度的社会共识。

  未来的政策竞争,不仅是“给多少”,更是“怎么讲”的长远较量。

  (本文选自“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