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新机遇,AI时代为科学传播带来更多想象——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正在追逐什么

作者:本报记者 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03


  “我们还需要科技期刊吗?”在今天,科技期刊也会面临“生存之问”。

  《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给出坚定答案:“科学杂志非常重要,在21世纪还得要办科学杂志。我们还需要科学,还需要科学传播。”

  “全球科研界与出版界应携手,共同探索未来期刊发展的新方向。”爱思唯尔全球期刊高级副总裁裴诺岩表示。

  这是3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捕捉到的信息。

  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对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传播、科技创新与发展,乃至为人类创造福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AI是科技期刊绕不开的话题


  面对未来,科技期刊必须直面AI与大数据时代的浪潮翻涌。

  高福强调了“信息流行病”的概念:正确的信息与不正确的信息混在一起,令人难分对错,从而形成“信息病毒”,引发“信息流行病”。“正因为‘信息流行病’‘信息病毒’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科技期刊。因为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今天我们办期刊必须结合AI,但也必须预防AI带来的造谣、AI带来的错误。”高福认为,一些期刊开始采用AI工具提升审稿效率,但期刊在AI辅助初审后,仍需要专家进行深度评审,以避免算法偏见。

  “AI时代,期刊是不会消失的。”裴诺岩说,在爱思唯尔,使用生成式AI已有10年时间,还有其他类型的AI,使用时间更长。而且他发现AI对于打造更好的生态系统,以及加速创新来说是特别有帮助的。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出版流程、提升学术传播效率,并妥善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确保学术成果高质量传播与合理使用是当下的共识。

  爱思唯尔2024年收到投稿450万件,投稿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个学术出版巨头正在将科研诚信和AI融合进工作中。这也是学术出版的全球趋势与创新。

  裴诺岩说:“爱思唯尔进行了科研流程变革式创新——在线同行评审平台使同行评审变得更高效。在诚信检查方面,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并拥有一支专家团队,以保证期刊的可信度。”


  中国科技期刊剑指“世界一流”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用一组数据展示了北京市科技期刊的培育成果:截至2024年底,北京拥有292种英文科技期刊,占全国54%;有121种SCI期刊,占全国43.8%。未来5年,北京市还计划培育有代表性的新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跻身学科排名前25%;支持若干强刊冲击国际顶级期刊行列,跻身学科排名前5%。

  于英杰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为高水平国际一流期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前,全球主要科技期刊出版商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达到1683,影响因子为1.048。2013年至2022年,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

  可以看到,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不断攀升,目标指向“世界一流”。这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的发言中可见一斑。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英文期刊的建设工作,将其视为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促进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王辰表示,在国际一流期刊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院严格把控论文的学术标准,确保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代表领域内的最高水平。“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期刊的国际化运营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文件,滚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专项,我国科技期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技期刊发展离不开全球合作


  如何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如何提升科技期刊对作者的吸引力?

  Device期刊主编、实验室自动化与筛选学会科学总监马歇尔·布伦南介绍,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怎么确保发布在期刊上的科研成果被重视,让读者觉得兴奋。比如,提高在其他平台的曝光度、提升期刊封面的艺术呈现……许多投稿科研人员表示,自从论文发表之后便受到很多关注。“想要说服别人把最好的研究成果投给你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们,我们可以解决什么样的痛点。”他说。

  “培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中国顾问颜帅认为,国际上知名度高的期刊一定都有好的传播——传播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要认识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局限性。

  爱思唯尔亚太区学术关系副总裁安德斯·卡尔森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有些本土期刊影响就只限于本地。我们当然要发表本地的科研成果,但也要放眼全球,并要把本土的研究成果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既然要办世界的期刊,就不能故步自封。”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彭斌认为,在开放科学的大背景下,开放出版和开放数据会更加普及,“我相信未来中文科技期刊也会是开放的。”

  “北京将打造国际学术发布平台,支持北京期刊与高水平国际发行平台加强合作。支持国内顶尖高校建设自主数字出版平台和电子数据库,为一流英文学术期刊提供全流程数字化出版与国际传播服务,提升北京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和科技文献战略安全能力。”于英杰表示。


  科技期刊未来生态更趋多元


  “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大家丢失对内容质量的信任。”安德斯·卡尔森说。

  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应用热力工程》(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副主编的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沈俊同样将高质量摆在办刊首位:“我们的主编都是院士,我们曾经也拒绝过主编团队的文章,质量不行一律拒绝,这是我们办刊的宗旨。”

  高质量办刊是期刊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多元化发展,是业界人士对中国期刊未来生态的新期待。

  颜帅呼吁构建更加公正、透明的学术环境,提出期刊评价应该更加多元。他认为,当前对于期刊的评价基于引用频次,但仅这一种维度的评价过于单一。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认为,期刊或者学术研究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不同维度,但是现在很多期刊建设,尤其是中国的学术期刊建设往往都瞄准顶尖一流,如果能开辟更多的赛道,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业会有更丰富的发展。

  促进期刊类型、出版机构、出版模式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回归期刊评价,什么样的期刊是好期刊?杨立英认为,科学情怀是整个期刊建设的动机和初心。“我们也在不断调整评价体系,使数据结果能够尽可能去契合这样一种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