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代孩子的成长节奏合拍

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李东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1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与AI技术的勃兴,不但持续震荡着成年人的世界,也在孩子们的内心小宇宙激发出持久回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从这期榜单可以看出,这些看似迥异的作品实则从不同维度映照了时代的这一趋势,努力破译当代少年儿童精神进化的密码,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对成长中的心灵给予滋养与引领。

  《贝壳谈话录Ⅰ:回到童年,回到常识》是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邀请相关作家、学者、编辑、阅读推广人等,在一种类似文学沙龙的氛围中,对儿童文学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的六场松弛却又深刻的探讨。这六次漫谈如同在浩瀚的思想之海里捞起的六枚贝壳,小巧、灵动,却又敏锐地折射出在时代涌动的浪潮中新的童年精神的萌动,以一种轻松而亲切的方式提醒同仁,如何让自己的创作焕发新意,能够与当代孩子的成长节奏合拍。就像《哪吒2》让很多观众观看了不止一遍,它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艺术魔力,能够像旋风一般如此迅猛而精准地俘获从大人到孩子们的心?或许我们可以在影片之外,在由它衍生出的纸质图书中继续思考这个有趣的问题。《哪吒·三界往事》以图画书的形式,承载了“哪吒”系列电影延伸出的精彩故事,尤其是电影受限于时长而未能充分展开的情节,比如哪吒与母亲、敖丙与龙王之间的亲情故事,都在书中得到了更为细腻、饱满的呈现,让人可以更为感性而直接地体味到,古老的神话一旦成功实现现代性的转化所迸发出的惊人的感染力、穿透力。当然,这样的转化不是简单的故事新编,在重新编码的每一处细节里都闪耀着创作者的智慧灵光。正如在《胡同也有小时候》里祖传的木雕手艺在少年的手中延续;在《书苗》里破损严重的古书在古籍修复师手里重获新生;在《萤火谣》里古老的客家山歌童谣在一代代人的唇齿间传唱;在《弹弓王》里即使是物资匮乏年代,一把小小的弹弓也蕴藏着创造的冲动和朴素的审美;而《童话边城》则对边疆叙事另辟蹊径,在童话的咏唱与讲述的交响中,引导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再止步于简单地讲述故事,它在自觉承担起传递文化基因的使命,同时也在描绘着科技强国梦。繁荣的儿童文学创作就像《长满故事的树》,它的枝繁叶茂在于它强壮的根系能够尽情吸收土壤里一切养分。《九天》中航天器与深潜器的双线叙事,将孩子们的目光引向了科技前沿;《复兴号,贴地飞翔的中国龙》以“国家名片”复兴号为切入口,以轻盈的方式呈现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光辉历程。

  这些作品都各有各的艺术风格,洋溢着阳春三月万物萌发时的勃勃生机。《弹弓王》里的顽皮与温情,《胡同也有小时候》里的烟火气,《书苗》里沉静的匠心,《九天》里上天入地的豪迈之气,《复兴号,贴地飞翔的中国龙》里轰隆隆驶过的高铁列车带来的飞驰感……这一切建构了当代孩子活泼斑斓的精神图谱,也映现出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动丰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