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融媒语境下广播节目《行风热线》的创新与突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8
在纷繁芜杂的舆论新生态中,广播类节目该如何搭建舆论监督融媒平台,凸显热线互动,强化“显政”功能,进而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又该如何以时、度、效为标尺,不断夯实舆论阵地?众多样本案例涌现,源于广播人的坚守与创新。以浙江金华新闻广播开办的《行风热线》为例,每日8点准时播出半小时,至今已坚持8000多期;先后有5.58万多人次走进直播间,上万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4次被写进金华市《政府工作报告》,获评浙江新闻名专栏……节目以“领导坐镇直播间,百姓难题现场办”为宗旨,以“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为理念,服务中心大局,注重实效长效,通过20多年的不懈耕耘,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唯有持续迭代创新,以一站式、互动性、机制化打造建设性舆论监督平台,方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一、直击热点难点,提升社会影响
《行风热线》最早由市纠风办、市公开办、市纪委宣教室主办,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承办。自开办之日起,其主要节目形态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带领相关处室(下属单位)负责人走进演播室,与主持人开展访谈并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现场受理问题反映,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行风评议监督。实行全程直播,推动各职能部门公开办事程序,自觉接受监督,在一整套机制的督促推动下,切实解决百姓的急事难事。
一是聚焦社会民生,构筑传播热点场域。“噪音扰民”“路不平了”“垃圾成堆”……《行风热线》关注的大多是社会民生问题,而配套推出的“阳光工程金华行”“学生用餐我体验”等大型新闻行动,紧盯突出问题,凸显全社会监督,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支持。节目通过积极推动“一把手”现场办、联办单位督查办、后续报道追踪办,将严谨细致的督、考、评工作贯穿于节目运行全过程。
二是强化互动参与,凸显群策群力群治。以问题为导向,打通瓶颈梗阻,贯通线上线下,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如市区兰溪门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火车南站的“黑车”乱象等困扰百姓多年却又难以根除的问题,在《行风热线》的持续监督推动下,整改后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拍手称快,也为基层治理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三是放大传播声量,提升节目影响力。《行风热线》同步开设了《直通行风》《曝光台》《一周反馈》等子栏目,电台播音间被改造成可视化融媒体直播间后,借助网络同步直播、连线、留言、投票等手段,多级传播同频共振,“新闻+”扩量提质。栏目还建立了一支民情监督员队伍,通过“开门办台”收集社情民意和强化互动评议,推动热线更“热”、“辣”味更浓。
二、聚合资源力量,深耕节目平台
新形势下,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开展舆论监督,不仅是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更需聚合资源、拓展渠道和创新形式,全方位提升节目影响力,推动实现与社情民意的深度连接。
一是高位起步,联办机制保障有力。《行风热线》一直与市纪委监委、市公开办等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多年磨合,建立完善了一整套问题交办、反馈和督查机制。将各部门“一把手”上线情况、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对于整改落实不力的,以整改通知单形式印发给上线单位,要求其限时办结,情况严重的,则由市纪委监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执纪问责。
二是一体联动,重兵投入高效运转。《行风热线》集政务监督、法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于一体,这种多维度的监督模式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对其实际运行和管理提出了高要求。节目主播是核心人物,需优中选优;跑线记者腿脚要勤,且善于紧盯线索追踪深挖;设导播兼联络员2名,负责综合调度与沟通反馈工作。另设编辑若干名,负责创编发布新媒体内容。融媒体运行框架下,《行风热线》的策、采、播、发流程一再升级,议程设置尤其要凸显“一条热线,多屏互联,全媒传播”。
三是强化融合,融媒互动频频“出圈”。《行风热线》不但要与《市民问政》《正风问效》《小马亮剑》等电视栏目加强合作联动,还需在新媒体端开设窗口,加强优势互补,共拓传播影响力。除此之外,还要将监督员转型为网评员,借助“网”“端”“微”“钉”等即时沟通,一键快发高效响应,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市两会期间,《行风热线》还联动市人大与市政协,策划推出“融媒体直播间”,同时开设“局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融媒报道实现“广播牵头,多元聚合,一次生产,多渠道分发”,网络点击量屡创新高,一跃成为市两会融媒宣传的“重头戏”。
三、持续迭代创新,打造融媒品牌
实践表明,当下广播欲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胜出,唯有打破“自我设限”与摆脱“问题螺旋”,从单一维度的节目较量走向全融深融的品牌竞争,方能让新老媒体相融相生。
一是要秉持一颗初心,在更好引导服务群众上下苦功。走好融媒体“群众路线”,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行风热线》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党委、政府,打开了一扇百姓了解党委、政府之“窗”,架设起一座汇集民意、集中民智之“桥”,通过政策与民意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葆有活力、长久生存的硬道理。因此,《行风热线》开设的话题要围绕群众关切,创新的融媒互动要突出公众参与,力推的社会监督要真解难题,说到底,就是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第一要义,切实在线下“家门口”、线上“网微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要推进全媒融合,在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上出新彩。多年来,《行风热线》一直坚持深互动、热联动,注重全媒融合拓展。如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板块,方便群众向政府职能部门提意见;通过“热线聚焦”“记者调查”“追问”等深入追踪群众反映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可视化直播强化与听众屏对屏、键对键的互动感……在全融深融的大格局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创新话语方式、打造平台矩阵,让广播既能“声声入耳”又可“入眼入心”,以好切口激发新活力,从而赢得核心竞争力?《行风热线》还有广阔提升空间,不断迭代方可常办常新。
三是要优化制度体系,在全链闭环高效运行上强协同。一个广播栏目能坚持20年依然出彩、热度不减,并不多见,《行风热线》靠的是多跨协同发力,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保障机制。但对标更高要求,《行风热线》应尽快弥补热线互动“辣”味不够、日常办结销号慢、“一把手”上线率有待提高、责令限期整改力度衰减等短板。话语方式上,尤其要突破广播线性传播的局限性,深嵌网络互动,将听众更多转化为用户,贴近“年轻态”,扭转“老龄化”,推动实现传播链的系统高效协同。
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舆论监督易被海量信息淹没,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传播方式使得舆论场域更加分散,导致热点被分流、问题难解决。行风热线广播类节目需紧扣融媒体发展新趋势,将多元网络互动方式嵌入广播热线,更好运用DeepSeek与AI智慧广播,提升用户生成内容(UGC)等,通过新闻媒体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让舆论监督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四、结语
站在大融合的新起点上,《行风热线》应找准主流媒体投身中心工作主战场的立足点和发力点,融汇党心民意,做强主流舆论,持续迭代创新,放大共振效应,在“流量”竞争中稳扎稳打,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机关效能革命。
(王千钧:浙江省广播电视监测评议中心副主任;叶骏: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