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江曾培鲐背之年再出新作《九十乱弹》,他在首发座谈会上说——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18
“我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写作的,1959年出了第一本书,是个文学评论。那时候我在《新民晚报》做记者,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感触比较多,常常有种一吐为快的感觉……”近日,在《九十乱弹》新书首发座谈会上,已是鲐背之年的作者江曾培思路清晰,言辞充满了智慧。他说自己喜欢“乱弹”两个字,出过3本书,都用“乱弹”的名字,“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思考。一旦有所感有所悟,仍会敲敲键盘‘乱弹’一下。”
江曾培年轻时当记者,后来当编辑,成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掌舵者,在长达数十年的出版生涯中策划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图书,从“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小说界文库”“文艺探索书系”等大型丛书,到《重放的鲜花》《思辨随笔》《汽车城》等单行本图书,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是学者、文艺批评家和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笔耕不辍。
回忆自己经历的几次杂文创作高潮期,江曾培感慨:“杂文的繁荣要有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杂文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但主要是刺向社会上的‘病痛’。”世纪之交,已在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工作的江曾培进入杂文写作高产期,“当时一个月大概能写二十几篇,头脑里面题目很多,只要有时间就把它写出来。”
“江老的经历表明,出版编辑不仅能为他人做嫁衣,更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才华成为文化大家,为文化事业大厦添砖加瓦。”座谈会上,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胡国强感慨,最近4年他就参加了3次江曾培的新书发布会,90岁高龄的他用作品给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值得大家学习。
出版人祝君波也表示,“编创合一”是从近代开始老一代出版家的优良传统,值得今天出版界的年轻人学习。“做出版,不只是纯粹地编书,也有责任拿起笔参与社会的文化建设。”
“江老比很多年轻人更早开始用电脑写作,多年来一直在线在场。所谓‘乱弹’,弹奏出的是文化和思想的旋律,是洞察现实、洞察人生的主题。”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鸣华说,“《九十乱弹》写人生,写出版,写事业,也写经营,给予我们认识和方法上的启发。”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表示,从《九十乱弹》里看到一位老出版人的坚守,当思想和精神留在文字里,人的生命就脱离了时间,获得长久的意义,“江老活在自由自在的思辨状态里,摆脱了干扰,听不到杂音,不附和、不从众,也没有固定的套路,焕发出全新的思考和创造。”
“无论从数量还是时间上看,他是当代杂文界的单打冠军。衷心祝愿100岁的时候,再出一本《百岁乱弹》!”评论家吴兴人道出了当天与会者的祝福与期盼。
《九十乱弹》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江曾培的16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分为“老与幼”“人与人”“大与小”“读与游”“诗与美”“官与民”“商与学”七大主题,为其年过九十后精心编撰的作品。书中内容广泛,涵盖生活所见、社会时事、文艺作品、旅游见闻等各方面。面对众生百态,作者结合自我的生命体验进行评点分析,见解深刻,不仅以文化人写文化事,也能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堪称学者型散文随笔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