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保护与激励并举,代表委员热议:
微短剧发展如何走高质量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07
《2024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然而近年来,微短剧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丰富内容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版权保护、内容质量及行业规范等方面的讨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热议。
加强版权保护与内容分级管理
由于篇幅短小、传播速度快,微短剧的盗版相对容易,给原创创作者的合理收益带来冲击,从而影响创作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短剧的版权保护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还需要各方共同探索更高效的保护方式。对此,他建议首先要厘清内容创意的边界,明确何种行为构成侵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平台监管,借助技术手段打击盗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管理,以确保微短剧版权得到有效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王众一告诉记者,他建议设立微短剧分级保护机制,并为后续的影视行业探索出范本。“建议在微短剧播放前明确标识其分级,提醒观众内容适宜性。提供家长控制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观看不适宜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取内容推荐、播放限制、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政策引导、法规支持等办法加强与完善管理举措。”
在创新与规范并行轨道上前进
在治理层面,近年来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规范措施,使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积极变化。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切实加强微短剧内容建设和管理,有力推动了微短剧高质量创新发展。
相关政策引导,要求行业作出积极回应。对此,张颐武认为,微短剧的未来发展应继续在激励优质创作和规范行业秩序之间寻求平衡。他建议,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的评奖和评价体系,为优秀作品提供更多展示和推广机会,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低质量、价值观偏差甚至存在不良内容的微短剧的监管,确保市场环境健康有序。“此外,观众也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对低劣内容进行反馈,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微短剧拍摄节奏快、压力大,不少从业者都可以从中得以锻炼。王众一建议,微短剧可以通过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为行业输送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可以吸引国际人才参与。
牢固树立微短剧精品制作意识
微短剧作为一种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在普法教育、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价值。王众一认为,全行业应牢固树立精品短剧制作意识,“目前也有不少精品短剧推出,如红果短剧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合作推出的《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精品短剧制作模式,就值得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日报社特别报道部高级编辑张临山认为,微短剧完全可以作为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的载体。他建议,在剧情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民俗风情等符号,为微短剧增添人文意蕴,同时也有利于为地方文旅引流。
“内容是视听产品的生命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建议,微短剧创作者在创作中应坚守正确价值导向,扎根生活一线,以人民满意度为核心标准,创作出更多更好受观众欢迎的精品力作,形成主题鲜明、多元并存的创作格局。
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张颐武表示,近年来抖音等平台的一些微短剧已经在反诈宣传、历史文化推广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对此应进一步鼓励正向创作,推动微短剧与普法教育、文化传承等内容相结合,从而拓展其社会功能,提升传播价值。”
张颐武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和专项活动来促进优质内容创作,如相关单位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活动,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可以继续通过完善评奖机制、激励创作者、加强平台监管等方式,推动优质短剧不断涌现。同时,创作者自身也需注重内容质量,加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