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文化中国年走向日常深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4
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欢乐祥和的节日里从来不乏文化味,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之外,不妨读读作家、学者冯骥才的《过年书》,系统感受各地新年里的文化意蕴。作者说,他对年的情怀和记忆太深,写了众多关于年的文章,也一直在为将春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鼓与呼。近40年来,写年、说年、谈年、论年,已经是冯骥才工作的一部分。在《过年书》中,无论是作者对孩提时代过年的追述,还是成年后对年的思考,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习俗。这部春节文化论集,很适合作为新年阅读的开篇。
从文化年、书香年走向日常阅读,我们不妨做一些系统性的选择。比如,在阅读中积累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拓展视野。本期榜单中的《诗词中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天著春秋》都是从不同维度书写中华文明的优秀著作。虽属于不同的图书类别,但创新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就诗词来说,讲解古典诗词的著作很多,但《诗词中国》却不仅仅是讲解,更是在古今中外融通基础上的对话。王蒙认为,中华文化、中华文学是虎虎有生气的活的传统。我们不会为唐宋而唐宋,而是为当今、为现代中国而学习。因此阅读这本书会看到很多出人意料的精彩论述,自然也可能激发对古典诗词、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同样是文学作品,《天著春秋》写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却处处折射着文化与文明的进程。阅读这两部文学作品,仿若与历史、与古人对话,聆听文明的回响。
读懂中华文明,不仅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更需要涉猎考古知识。近年来三星堆、良渚等考古发掘提供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把2012—2023年的考古项目及时、通俗地讲给大众听,满足大众期待,更普及考古知识。
当然,阅读的选择丰富且个性,就像《重返白垩纪》中坚持个人爱好的小男孩星浩,只要保持兴趣,不断进取,终将发生蜕变、获得力量。那么新的一年,让我们在文化中国年的氛围中走向更丰富、更深入的日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