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湖北主要媒体集结力量传播各界群众送别黄旭华院士的温情暖意——
用新闻镌刻国士永远的丰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2-13
2月11日《湖北日报》特别报道4版
2月11日《长江日报》要闻4版
2月10日,各界人士在武汉送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第二天,《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和极目新闻等湖北主要媒体用庄重又温情的报道送黄旭华院士最后一程。
同题求深,祖国不会忘记
从2月6日黄旭华院士逝世,湖北媒体就迅速调度、主动谋划,在纸媒及新媒体重要位置推出一系列报道。
“2月6日晚上11点多,接到部门主任电话,说黄老可能走了。我心里顿时一惊,那个不愿听到的消息还是来了。”回想6天前的那一天,湖北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副主任江卉仍历历在目。
2017年,江卉作为跑线记者,负责联系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曾多次深入采访黄旭华院士。“我们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送到黄老家中,黄老花了两天时间一字一句亲自修改。老人的传奇人生、崇高风范、音容笑貌烙印在我的心间。”
面对这样一位功勋人物,作为主流媒体该以怎样的作为、怎样的报道来致敬?江卉和同事们通宵未眠。
“半夜12点,在确认黄老去世的消息后,领导要求连夜采访和黄老生前有过交集的人士。”江卉与湖北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李婷、许旷三人一边联系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委员会办公室相关人士,一边梳理手头积累的素材、资料和报道,连夜采访了黄旭华院士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回顾黄旭华院士熠熠生辉的一生。2月7日凌晨5点,第一篇重点报道《黄老,一路走好!》第一时间在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
在“同题”报道中,如何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湖北日报》选择不仅记录历史,更要传递主流价值。
从全国道德模范,到“共和国勋章”,再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三项无上荣誉,是一个国家对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礼赞。短短两年多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和黄旭华院士亲切握手。
“围绕‘和总书记的三次握手’,突出国家对‘国之脊梁’的重视和礼赞”,接到编辑部策划通知,江卉和同事们立刻前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对黄旭华院士生前的三位同事进行采访,融媒体中心迅速查找历史资料,共同完成了《祖国不会忘记——总书记与黄旭华的三次握手》,稿件同步登上2月8日《湖北日报》头版。
2017年11月17日,新华社记者定格下这个瞬间,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年事已高,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2月8日《长江日报》头版,人们再一次看到了这张图片,标题为《总书记一再邀请坐自己身旁的那个人走了》。
2月8日、9日,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举行。正值这个冬天最冷的时候,武汉人民在寒风中排成长龙,争相缅怀黄旭华院士。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湖北日报》再一次将精神力量传递,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对英雄的崇高敬意。2月10日,《湖北日报》在一版刊发通讯《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 英雄之城近万市民自发排队缅怀黄旭华》。
2月11日,《湖北日报》整版刊发独家报道《李德仁院士送别黄旭华院士 哼唱两人曾合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位是中国核潜艇先驱,一位为共和国擦亮“天眼”。师出同门的两位学术泰斗之间跨越学科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兵贵神速,“一盘棋”提升传播效果
此次报道中,湖北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视觉中心、融媒体中心、评论中心、出版中心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极目新闻编辑部在第一时间成立项目组,设置前后方报道总统筹,统一调度、指挥。
2月9日晚,极目新闻记者袁超一、赵贝等通宵直播、采访,并与后方各平台编辑提前预报消息,提前准备小视频《夜幕下的吊唁厅灯火通明,黄旭华院士一生护国,今夜我们守护您》等感人的内容。
极目新闻总编辑助理、时政部主任陈凌墨介绍,2月10日上午,极目新闻前后方在项目群里互动密集,特别是短视频方面,调集了5名编辑上阵,接收、剪辑、审核一条龙,对前方的素材第一时间核实、调度、完善,运行紧张而顺畅;值班主任、值班老总现场审核、现场指挥,当天上午就发布24条原创短视频,多角度呈现了万人送别黄旭华院士的震撼现场。
2月8日,根据安排,除一路记者紧跟武汉动态,湖北日报社另外再派出三路记者,追寻黄旭华院士的百年人生轨迹,分别前往其家乡广东汕尾、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我国首艘核潜艇退役展示地山东青岛海军博物馆,记录当地缅怀致敬的感人场景。
兵贵神速。
一路采、一路写、一路传。2月9日晚,这篇整合四地记者采访的报道《今天,武汉的鲜花被抢光了》一经推出,阅读量迅速达10万+,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转载。标题不提“悲痛”“哀悼”,但又将大家的尊崇、哀思与敬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共情共鸣,接力传承科学家精神
“我和同事在采访过程中见到了太多感人的场景,好多次我们都是含着眼泪完成了采访和写作。”江卉说。
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设立的吊唁现场,与黄旭华院士相知相伴69年的夫人李世英来了,工作人员告诉她,黄旭华院士遗像周边的鲜花做成了潜艇和浪花的造型。李世英说:“他一定会满意的,他一定会喜欢的。”李世英取下帽子,用手仔细地整理头发,向爱人告别。看到这一幕,《湖北日报》记者许旷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在现场第一时间用视频记录下这一刻。网友纷纷留言缅怀致敬。
在送别仪式后,《湖北日报》记者李婷一直蹲守在现场。她看到李世英带着全家人再次来到黄旭华院士的身边,全家一起用一曲《送别》与其作最后的告别。那一刻,李婷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用手机记录的这一幕,在湖北日报视频号等多个平台首发后,感动了万千网友。
小切口大连接,由共情到共鸣。这也是追忆黄旭华院士的一系列报道感人至深的原因。
在《长江日报》2月8日刊发的《追思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一文中,记者邀请为黄旭华院士写传记的作者王艳明回忆与黄旭华院士交往的往事,“他的心始终牵挂核潜艇,经常对着核潜艇发呆,和他聊天,他三句话离不开核潜艇。”
最好的怀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学习。在痛悼的情绪之中,《长江日报》发表的《社会各界自发吊唁黄旭华院士“传承强国梦,做顶天立地接班人”》
《“黄旭华奖学金”48名获奖学生均投身国防军工建设》等多篇文章,更让人看到了精神的传承、民族的希望。
英雄远去,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无数的“黄旭华”,仍在沿用“隐姓埋名,为国奉献一生”的誓言。2月11日,《长江日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精神永不告别》,鲜明指出:“我们怀念黄老,就要接过精神的火炬,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他高高举起。《湖北日报》评论员文章《何为脊梁》更是荡气回肠——
“何为脊梁?是每一次的长亭送别,纵有千万般不舍,但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时刻,我们总能更加清晰地感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在传递,用一颗颗赤子之心来点燃的火炬在传递。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完成了这根最坚韧的‘脊梁’又一次重构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