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书里的年味正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几天,又将迎来喜庆热闹的中国年。
对于很多人来说,小时候的春节意味着一身崭新的衣服,一堆平时见不到的好吃的,一节好不容易挤上去的车厢,一台不能错过的春晚,一挂响彻天际的鞭炮,以及一盘妈妈包的饺子。如今,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美味丰盛的大餐,想买就买的衣物早已成为日常,当物质享受带来的年味淡了,精神层面上对春节的需求愈发凸显。正如冯骥才在《过年书》中所写的那样,“如果我们真的失却了年的风俗,那就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而是几千年创造的各个地域千差万别灿烂缤纷的年文化,这里边还包裹着我们民族对团圆、慈孝、和谐、平安和幸福执着的精神追求。”
年味,在年夜饭里,在爆竹声中,它藏在一张回家的车票里,更含在一声声问候中。年味,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底蕴的词汇,像《过年书》《春节简史:每个中国人的节日之书》这样的作品,把春节蕴含的精神情感密码讲透。
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交往中,表达对祖先和天地自然的礼敬,对家人、乡邻、师友的爱,温柔敦厚的春节,显示了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和美特性。人间烟火、美好祈愿,浓缩在一幅幅年画里。如今,张贴年画的习俗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年画的文化魅力仍闪耀着光芒。读《年画传奇》,就像是在读一本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与年画相得益彰,也与许多古老的中华传统民俗密切相关,也许缺乏贴年画的场景,但是读懂年画,读懂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必要的。
小孩子总归是喜欢过年的,如何给孩子讲明白过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我的春节大书》《贴春联》这类童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全景式展现热闹的春节场景,还是从一个习俗讲起,这些书尝试营造出可看、可听、可玩的互动场景,不仅唤醒了大人和孩子对过年的期待,还在孩子心中种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小读者们体会到亲情与分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