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小年祭灶

作者:袁文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4

  2025年1月22日,是腊月二十三,即北方民间所说的“小年”(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晚上,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家家户户上都要“祭灶”,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而小年祭灶之风俗,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并编纂而成的《礼记·月令》中就明确记载:“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可见祭灶在秦汉以前就已成例制。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的《战国策·赵策》中也记述:“复涤侦谓卫君曰:臣尝梦见灶君。”这就说明我国民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不过,古时的小年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也不尽相同。自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到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都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并逐渐传到民间,祭灶方集中在小年二十三前后。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赐福、来年全家平安。

  送灶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边上摆好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并供奉上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唐代纪实类文学书籍《辇下岁时记》中就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即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马一起点燃,意寓灶王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有壮马,有草料,灶王爷回天庭一定会一路顺风。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并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进一步记载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的“黄羊”,则典出南朝范晔编著的《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另外,我国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据说,灶王爷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加之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原因,祭灶也就成为家庭男子才可以参加的民俗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一诗中也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的表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女性地位的提升,这种限制女性祭灶的行为已经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