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少年儿童新闻传播的价值与策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3
核心阅读
于价值观塑造而言,新闻是一座无形的灯塔。积极向上的人物事迹报道,如那些在困境中坚守梦想、努力拼搏的少年故事,会在孩子心底种下坚韧、勇敢的种子。这些正能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在成长旅程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少年儿童被裹挟其中。新闻,不再仅仅是成人世界的信息纽带,更是少年儿童瞭望世界的一扇明亮之窗。
开启童眸:
少儿新闻的价值之基
从认知发展层面剖析,少年儿童的思维如同破土的新芽,从稚嫩的具体形象思维朝着抽象逻辑思维奋力生长。新闻里广袤无垠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璀璨繁星,填充着他们对世界认知的版图。当孩子们听闻宇宙探测器探索火星的新闻时,那神秘的红色星球、奇异的地貌瞬间在他们脑海勾勒出奇幻的画面,拓宽了他们想象的边界,丰富了知识储备,为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于价值观塑造而言,新闻是一座无形的灯塔。积极向上的人物事迹报道,如那些在困境中坚守梦想、努力拼搏的少年故事,会在孩子心底种下坚韧、勇敢的种子。这些正能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在成长旅程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
在社交与情感领域,新闻是孩子们交流互动的热门话题。在校园课间,分享一则有趣的动物新闻,能引发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同时,新闻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如贫困地区儿童艰苦求学的经历,能唤起孩子们的关爱之情,让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细腻、丰富。
传播路径:
传统与新兴的交织脉络
电视屏幕曾是少年儿童获取新闻的重要阵地。少儿频道里,主持人用亲切活泼的语调,搭配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将新闻事件娓娓道来。如曾经的《大风车》《新闻袋袋裤》节目,偶尔穿插的新闻小板块,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知晓天下事。报纸杂志也不甘落后,《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中学生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孩子们呈现校园内外、国家乃至世界的新鲜事,成为许多孩子课余爱不释手的读物。
然而,新媒体浪潮汹涌袭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冲击。快节奏的生活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新兴娱乐方式上,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不再占优势。
互联网的普及为少年儿童新闻传播开辟了新战场。新闻APP、社交媒体以及视频网站上,适合儿童的新闻内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精心制作的儿童新闻短视频,以简洁明快的动画、诙谐幽默的配音,吸引了大量小观众。
但新媒体这片广阔天地也并非净土。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导致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虚假信息、过度娱乐化的新闻充斥其中,让缺乏辨别能力的少年儿童在信息海洋中容易迷失方向,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内容呈现:
优势与问题的双面镜
为了契合少年儿童的喜好,新闻内容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动画新闻以其生动的角色形象、奇幻的情节设计,将枯燥的新闻事件转化为有趣的故事。例如,讲述历史故事时,动画里的古人仿佛活灵活现,孩子们能轻松理解历史的变迁。短视频新闻则凭借其短平快的特点,迅速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碎片时间里传递信息。同时,内容在语言和叙事上进行了简化处理。摒弃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冗长的句式,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简短明了的句子,让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新闻内容。叙事也更加直接,突出重点,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关键信息。
部分新闻内容为了追求流量,过度娱乐化,将严肃的新闻事件包装成纯粹的娱乐素材,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教育意义。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之后,并未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容易对新闻产生错误认知,只关注表面的娱乐效果,而忽视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此外,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一些未经严格审核的新闻在网络上传播,其中错误的知识、片面的观点,可能误导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比如,某些关于科学实验的新闻报道,因表述不准确,让孩子们对科学原理产生误解。
实例剖析:
“给孩子的两会新闻”的成功密钥
《中国少年报》与未来网携手打造的“给孩子的两会新闻”系列报道,以其独特的内容策划与传播形式,在少儿新闻领域颇具影响力。
精准对焦,内容直击儿童关切。在内容选取上,该系列报道紧紧围绕两会中与少年儿童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当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时,详细阐述政策出台的背景,即现代社会中孩子们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交困扰等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同时,深入解读政策措施,如学校将如何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团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让孩子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政策对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资源均衡化方面,报道通过展示偏远地区学校简陋的教学环境、匮乏的教学资源等实例,引出两会关于改善教育资源分配的讨论和决策。让孩子们明白,这些决策将为更多同龄人带来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激发他们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思考。
创意表达,形式贴合认知特点。文字表述上,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两会中的专业概念和复杂议题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内容。把两会代表、委员比作孩子们熟悉的班级“代言人”,形象地解释了代表和委员为大家发声、反映问题的职责。形式上更是融合多元元素。精美的图片直观地展示两会会场的庄严氛围和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的场景;幽默风趣的漫画则以夸张的手法呈现两会热点话题,如用漫画描绘孩子们对理想校园设施的期待与两会关于校园建设规划的呼应;生动的短视频新闻中,可爱的动画形象担任主持人,用活泼的语调为孩子们解读两会新闻,让孩子们在欢乐中了解国家大事。
互动升温,传播激发参与热情。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少年儿童的互动。线上,在未来网等官方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发布新闻内容,并设置评论区。孩子们积极留言,分享自己对两会新闻的看法,有的表达对校园生活改善的期待,有的对国家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投票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到两会相关话题的讨论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线下,举办“我心中的两会”“小问号飞进两会”等活动。孩子们用手中的笔,书写对两会的理解和期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好未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两会新闻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破局之路:
优化策略点亮前行灯塔
筑牢质量防线,内容品质的严格把控。建立一套严格的少儿新闻审核机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新闻内容都需经过专业审核团队的严格把关。确保新闻来源可靠,信息准确无误,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和错误知识的传播。在内容创作上,要注重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融合。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价值观巧妙地融入新闻故事中。比如制作科普新闻时,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有趣的冒险故事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跟随主人公冒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
创新传播模式,贴合需求的个性定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少年儿童的年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数据,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推荐。针对低龄儿童,推送色彩鲜艳、文字简单,以图片和动画为主的新闻;对于高年级儿童,则提供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引发思考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析。同时,大力增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开展新闻主题的讨论活动、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新闻内容,提高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家校社协同,引导力量的融合汇聚。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要提高对少年儿童新闻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可以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阅读新闻,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孩子思考新闻背后的意义。教师在学校里,可以开展新闻阅读课、时事讨论班会等活动,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层面,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多制作、传播优质的少儿新闻内容。社区可以举办各类与新闻相关的文化活动,为孩子提供了解新闻、参与新闻传播的实践机会。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协同合作,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信息接收环境,让新闻真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智慧源泉和精神指引。
少年儿童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关乎下一代的成长与未来。通过不断优化传播策略,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引导力量,我们能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真实、美好世界的新闻之窗,让他们在信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具有广阔视野、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单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