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作者:苏梦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2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漓江》播出后广受好评。该片紧扣漓江生态保护主题,以《造化》《四季》《心画》《龙节》《共生》《守护》为题,描绘了漓江两岸人民与山水同乐、与自然共生的当代生活画卷,展现了我国在推动河流生态全覆盖治理、打造高水平国际化旅游城市工作中的显著成果。

  呈现生态保护新进展

  成为现实的“生存之镜”是纪录片一直以来的创作目标。对于自然人文类纪录片来说,如何将人文思想与生态美学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提升认识、内化价值观,是值得不断钻研的课题。《漓江》着力于全面展示漓江生态保护工作,并佐以对漓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描画,同时以互相穿插的人物故事灵动地呈现了漓江两岸人民的生活面貌。每分集各有侧重点又互相依托,串联起一幅新时代天人合一的漓江画卷。

  一架动力伞在漓江岸边起飞,人们终于得以升空俯瞰这条优美的河流;清澈的河流之下,潜泳者像鱼儿一样自由腾跃;漓江两岸嶙峋崖壁之上,攀岩者变换姿势、悬空抱石……一系列漓江生态治理工作成果在片中以这样的崭新镜头呈现,更让观众领略到,在无污染的山水之间,人们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开展户外运动,与大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生态的核心内涵在于与大自然共生。漓江两岸的人们靠山水吃饭,在四季的轮换中安置生活。《漓江》以平行的视角记录了两岸的传统劳作:世代务农的王青一家到现在依然保持祖辈务农的生活方式,漓江两岸的银杏、芋头、水稻不仅为本地人提供生存之源,还作为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桃源村的刘有财夫妇一家靠炒制野生茶叶、招蜂养蜜、砍伐毛竹为生,夫妇俩面对镜头自豪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出去打过工”,自然的无私给予与人们敬惜万物、知足常乐的态度一起印证了古老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除了创新视角以外,《漓江》更以微观摄影与特写镜头展现了漓江生态系统中那些独特的成员们:濒危动物猫儿山小鲵艰难孕育、喀斯特山洞的苦苣苔科植物巧妙生存。此外,又在航拍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自如切换间还原了漓江生态治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情形:两岸的松树林在遭遇松材线虫病时,科研人员研制并播撒白僵菌进行防治;当农田遭遇水稻螟虫危害,农业技术人员用无人机运载赤眼蜂的蜂球进行害虫清理。片中以小见大,关注漓江生态每一处细微变化,体现了环境治理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实,更展示了广西当下有机农林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情形。

  映射文化生活新面貌

  《漓江》不仅以崭新的拍摄方式呈现了漓江流域生态意蕴,更以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映射出新时代漓江山水间人们文化生活的新面貌。

  首先是巧妙融合艺术性话语与大众化叙事,扩大作品受众面,提升观众参与度。例如《心画》一集就借鉴了影视作品常用的故事化叙事手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数字虚拟艺术的结合,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串联起颜延之、张九龄、裴行立等历史名人在桂林的生活与诗文,生动讲述了桂林城的文脉源流。同时以离别为题,引入唐代王建、白居易、韩愈、张藉等著名诗人为到桂赴任的官员严谟作诗、歌颂漓江之美的饮宴故事。

  其次是创新运用纪实性叙事策略,聚焦个体生命感受,重构乡土民俗形象。《龙节》一集聚焦漓江两岸关于龙的节庆活动,穿插了相关人物访谈,加强了该片的纪实性和情感表达的直观化。从采访雕刻龙头的老人欧阳艺开始,导入漓江端午扒龙船(划龙舟)这一传统节庆的在地性呈现,以激情感染观众。同时,“走龙亲”“游草龙”“舞龙灯”等习俗仪式加强了影像民族志叙事特点,是对当代桂北乡土社会的生动描绘。

  最后是精准化影像叙事语言,增强纪录片的科学性,回归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漓江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并非一朝一夕,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体现长久以来河流生态治理的方式、过程和成效,是纪录片《漓江》叙事创新要点所在。严谨写实的科学化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与生态治理相关的不同专业工作内容,涵盖了岩溶地质勘测、水位水质监测、风景区战略规划、林业保护与防治、新能源船舶技术改造等多种工作岗位,而对专业知识的展现显示了地方政府对漓江生态保护的决心与信心,体现了“共生”的文明观。

  以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不仅希望以山水奇观俘获观者的眼睛,更期待以诚挚宏大的内核打动观者的心灵,一如《漓江》积极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当下,纪录片应该深度融合人文与科学、历史与当下、自然与社会,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呈现出更有中国气度的美学特征。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