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媒体“能力条”与时俱进

作者:《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刘天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1


  2025年是我进入湖北日报社工作的第14个年头。在新闻这个逐新的行业,从“新兵蛋子”到“成熟记者”,每分每秒都在与时间赛跑,由里到外都不想让自己“OUT”。

  近年来,湖北日报社编辑部对采编战线进行了多轮全媒体技能培训,看着出生就自带互联网基因的“90后”“00后”报社新人,我这个靠笔杆子吃饭的“80后”开始“技能恐慌”,从此下定决心彻底转变报道思维,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对我而言,2024年“水分”十足,除了参与了大量与“水”相关的报道外,自己策划、拍摄、剪辑的全媒体报道也从“有点水”变得“有模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的全媒体“能力条”第一次数值大幅提升,是2024年8月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大比武”逼出来的。

  彼时,来自全省各地的报纸、广电、网站等上百名记者齐聚恩施州巴东县,分成10余个小组后,根据划定的区域,所有记者要在8月13日一天时间内完成报道任务,次日零点为截稿时限。

  虽时间紧、任务重,但报道要出彩,必须有创意。我与同组的8位记者8月12日连夜开会,策划了《“华中凉都”凉不凉,八位记者给野三关“量体温”》报道方案。8月13日,8位记者手持温度计兵分多路,采、拍、写从清晨忙到深夜,最终作品喜获“新闻大比武”一等奖。

  2024年,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0周年之际。作为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省级媒体,《湖北日报》重磅策划报道《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启动,8月底至9月底,我有幸作为前方报道组成员,从丹江口一路北上,深入京津冀豫沿线26个受水城市,联合《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等省级党报共同采访,一起出镜,同步发稿,讲述1亿多中国人的“南水”故事。

  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每一个新闻现场,与同行、同事的并肩作战,不断考验着我的新闻“四力”,我的全媒体“能力条”也在一次次交锋碰撞中提高。

  回到部门进行日常报道工作后,我逐渐将全媒体报道思维贯穿采访始终,让策划、构景、构图、出镜、拍摄、剪辑等成为我的报道常态。

  2025年伊始,我联系邮政部门,协同经济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策划完成“写给2035的信”报道。在2025年1月2日首个工作日,邀请10位湖北企业家各写了一封信存入“时光邮箱”,用笔墨信纸许下10年之约,畅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做好全媒体报道,对记者的思维方式、应变能力、工作效率等提出了多维度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单个报道的拍摄剪辑成片耗时占比约60%,文字稿件耗时占40%。新的一年,我计划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拍摄、剪辑技术,提升效率,并自学无人机技术,让全媒体“能力条”与时俱进,成为能采写、会出镜、懂航拍、善剪辑、出好稿的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