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田野来》“抢救”濒危民间音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20

  本报讯 (记者赵新乐)一场精彩纷呈的“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近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剧院震撼开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歌从田野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濒危抢救项目——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新成果同时发布。

  《歌从田野来》成型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2005年启动的我国北方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音乐民间生存状态长期田野调查;成熟于2016至2018年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的“后集成时代”民间音乐资源抢救试点项目实践。在近10年的时间里,张天彤带领研究生团队多次走访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地区,足迹遍布达斡尔族生活的4个方言区、鄂伦春族生活的5个聚居区以及鄂温克族生活的3个部落,访谈了百余位歌手,录制了300余小时的视频资料,高质量采录了近700首民歌。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歌从田野来》基于动态传承、静态保护的出版理念,采用视频+文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出版成果完整勾画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民歌版图,其中包括56位歌手演唱的350首传统民歌,20余万字的学术文本资料,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激活当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赓续传承脉络将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向颖表示,《歌从田野来》让原来属于少数人的地方性知识和族群文化记忆成为一个可以复制、传播、持续发展的风格性音乐作品和学术资源,体现了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的系统性传承保护内涵。

  张天彤说,多年来的抢救性田野工作是当代学者将学术理想和社会担当相结合的实践体现。将具有“口传心授”特征和“以乐传文”功能的民歌、传承人的表演实践以及文化传承机制纳入学术研究视野,对于抢救宝贵的民间音乐濒危资源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