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和成功

作者:单守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7

  2024年7月15日,是个平常的星期一,我和年长4岁的同是退休老人的陈廷一又像从前上班时那样相约出访,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他对这里熟门熟路。我怀着久仰的心情第一次走进这个成立于1950年的出版行业的“老字号”。从编辑手中接过尚未进入发行渠道的《屠呦呦传》,先睹为快。廷一兄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与梁守德合著的《屠呦呦传》,以33万字的长篇带领读者走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那是94年前,屠呦呦的父亲用《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她取名,这种奇妙的联系仿佛是一种预言。许多年后,因为这株叫“青蒿”的小草,她实现了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传》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屠呦呦的非凡经历和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以“青蒿之荣”开篇,接着从屠呦呦的“战乱童年”写起……共写了12章,章章精彩。

  当我阅读到《屠呦呦传》的尾章——“十二章 造福全球”时,在多处字里行间乃至整个自然段画上了重点线:“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疗了两亿多人,古老的‘中国神药’正释放着令世界惊叹的力量。”“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和团队成员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在宇宙中遨游的第31230号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命名仪式。”“屠呦呦从发现青蒿素到获奖,耗时44年,整个过程漫长而曲折,反反复复。你不静下心来,急功近利能行吗?”“就屠呦呦个人来说,干事专注痴迷,也是青蒿素成功的关键因素。专注痴迷,也是有成就科学家的基本特质。”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屠呦呦,16岁那年不幸染上肺结核病,被迫休学两年。《屠呦呦传》这样评述她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段经历也正是她对医学产生兴趣的最早起源。当她躺在病床上忍受疾病折磨开始思考未来的时候,她似乎就下定了决心——‘我学医学,救死扶伤,贡献社会。’”《屠呦呦传》接着详写她填写高考志愿时的思考与选择:“她心中,依然有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生大境界。治愈病痛,挽救生命靠‘良医’,‘良医’靠什么?药物!”“她拿起笔,在志愿一栏里中规中矩地写上——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高考如愿。经历4年寒窗苦读,屠呦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这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中医研究机构。她从这里迈开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脚步……

  为了攻克抗疟难关,屠呦呦埋头中医古籍,收集2000多种方药、编纂《疟疾单秘验方剂》。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成分的方法,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数千年来,国内外无数医生、科学家苦苦寻找的消灭疟疾的武器终于找到了!

  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神药”的抗疟药,在取名字时,屠呦呦的提议得到研究团队的高度赞同和主管部门的积极采纳:青蒿素。它的问世,不同于英国人发明的青霉素、美国人发明的链霉素,而是在中国本土孕育而生、代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中国创造”。《屠呦呦传》深情地写道:“如果屠呦呦没有发现青蒿素,人类与疟疾已持续千年的战争,也许依旧一眼望不到尽头。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辑室里,作者、编者、读者都手捧一部《屠呦呦传》,津津乐道。5个月后——12月23日,媒体纷纷报道: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名单公布,《屠呦呦传》出现在长篇类作品获奖名单中,这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最高荣誉。作为读者,我更加敬仰《屠呦呦传》的传主和作者,他们在不同领域荣获大奖,都是因为专注,所以才专业和成功。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