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年大变局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6
核心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因此面对文明交流愈发频繁的国际背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传播环境等进行合理创新,有助于增强历史认同感,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传承的根本。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和传播得以加速。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因此面对文明交流愈发频繁的国际背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传播环境等进行合理创新,有助于增强历史认同感,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方面,传播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直达受众,近年来我国诸多影视作品被许多国家引进播放或者翻拍,部分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发行,受到国外读者的追捧,在国际上广为流传。再加上信息时代文化传播成本大幅降低,信息更新速度快,政府的经济成本降低,文化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世界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爱国为民等解决当下问题的各种思路,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借鉴及有益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
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文化中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所蕴含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执政为民、革故鼎新”的治理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风范品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发展要求,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启迪和借鉴;崇德向善、仁爱谦让、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等修身养性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也愈发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引发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拓宽文化传播渠道,积极参与文化宣传。拓宽文化发展渠道,一方面,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借助大众传播渠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强化大众传播渠道建设;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以多种途径丰富文化传播资源,组建跨文化传播团队,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抓住受众喜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强化其国际传播。通过建立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周”、以多种语言翻译优秀中文书籍、在世界各国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向世界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此外,要加强传播渠道建设,构建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扩大文化传播的辐射面。积极参与文化宣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加强传统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重视新媒体国际传播渠道,拓展海外媒体国际传播渠道,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全面应用新媒体专业用户生产内容,重视通讯社与传统报纸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拓展传统书刊传播渠道,积极支持媒体融合发展,直接构建海外传播阵地,重视国际主流媒体力量,广泛邀请外国记者实地参访。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共创共享精品内容。要对文化内容进行全方位剖析,重视文化走出去的质量,以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为基础,重构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深化文化与人的连接,研究受众的接受习惯,挑选最为合适的文化内容,保证中华文化的特色,进而均衡文化走出去内容,提高文化国际传播水平,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特别要结合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加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宣传,共创共享精品内容,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重视国际化运行机制,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有形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借助一系列文化节目,以国际视角讲述现代中国,让全球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视频创作进行国际化共享,构筑多元应用场景,让“中国视觉”的元素赋能短视频,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展现其内在的民族情感与时代情怀,提升国家的话语感召力与说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增强文化传播效果。针对智媒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地域性,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强化文化传播效果。当下,要进一步开放网络空间,重构技术自动化、远程化、视频化、社交化的传播链条与传播形式,将科技力量注入国家层面的数据话语权提升之中,重构新媒体下的未来国际传播形式,提升数据和认知能力,推动国际传播技术进一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构建多位一体传播格局,打造品牌文化。构建多位一体传播格局,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话语权建设,发挥群众力量,强化中华文化在国际话语权中的连贯性与说服力,积极构建话语符号,展现文化符号中特有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健全话语体系,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建构立体化的对外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品牌文化,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扩大其影响力。
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首先,按要求明确文化国际传播主体,拟定和出台相关利好政策,依托相关政策配套实施文化传播,整合社会团体力量,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其次,培养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规划,打造完备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加强国际传播人才源头供给,针对当下传播人才培养短板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国际传播专业设置,提升现有人才专业素养,推动现有人才的转型与升级,进一步探索协同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统一规划各科人才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培养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及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