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

接好“天线” 接足“地气”

作者:胡春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4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广西南宁青年公益云市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摄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青年报社发起寻访“了不起的青春小店”大型采访活动。30多名记者奔赴全国60多个城市,脚步最远抵达祖国“四极”,目光聚焦身处不同地域、形形色色创业青年的生存与奋斗。调研组先后推出近百期可视化报道,个案结合数据,报道结合研究,融合呈现、矩阵协同,在采编集体践行“四力”的大练兵中,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更是对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具体感知。该组报道全网阅读量超20亿,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类一等奖。


  挖掘青春小店背后的时代精神


  中国青年报社一直倡导与青年共同成长的“青春上善好活法”,助力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小店,成为我们链接和服务亿万青年的一个入口。小店里有亿万青年对生活的努力,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小店店主是《中国青年报》新时代“为党育人”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对他们的关注也是近年来我们“青年、科教、文化、数据、创新”一体融合新业态发展的缩影。这一次采访调研对全国小店店主群体进行了全面、立体、清晰的画像:他们姿态各异、生机勃勃,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生命力,也是感知中国经济脉搏最灵敏的传感器和温度计。

  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我们找到了一路向北来创业的福建小伙邱晓旭,他告诉我们,创业拓宽了自己人生的边界和可能性。他相信,在这个时代“无论你身在何处,好像与全世界的距离都不那么遥远”。在云南大山深处的年轻人赵子梁也有同感。他去大城市打过工,近几年回到家乡小镇开了一家酒吧。正是看到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巨变和机会,他决定回来试一试。

  我们走进一家家小店,用报道让新时代青年创业者身上的那些无止境地创新与奋斗,被更多人看见。被调研的小店从业者中,多数人都在45岁以下,八成以上拥有大学学历,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可见小店不仅是年轻人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也承载着新时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迁。这些小店正是中国经济这片汪洋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奔涌的背后是思想的解放、创新的探索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

  采访中,很多青春小店店主表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让青年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让他们的创业目标更加清晰;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展现才华、服务社会。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指出的,时代赋予了青年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通过调研,我们推出系列多元化融媒体报道,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讲好青春故事,激发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的时代精神。


  透视小店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


  调研组特别重视系统思维,关注个体价值,更重视全局把握。从报道呈现来看,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覆盖更广一些。调研组行程超两万公里,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并抵达了祖国“四极”,挖掘在祖国辽阔疆域的不同方位奋斗的青年创业者的故事;报道的小店类型也尽可能广泛,包括美食、文创、咖啡、书籍、民宿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现今小店各种主流样态,体现出新时代小店的多元、包容、活力和韧性。

  其次是聚焦更深一层。调研组顺着沙县小吃店主的故事,走访多个城市,梳理出这个百亿级小吃产业发展的清晰脉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以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缙云烧饼等为例,有针对性地探访了福建三明沙县、青海海东化隆县、浙江丽水缙云县等地,深度研究从“一家店”到“一条链”的产业上下游链条,展示出小店发展与百姓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明确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小店发展背后发挥的重要作用。

  再次是离青年更近一点。报道注重结合案例、对标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调研启动之初,我们就重视个案报道与民意调查相结合。在实地探访小店的同时,同步开展对小店店主和公众百姓的民意调查,点面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体趋势和意见态度,便于及时调整后续采访的方向、内容和深度。在面对面对话与交流中,记者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通过报道帮小店店主发声,如关注如何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手续等,积极帮助小店店主解决实际困难。


  关注青春小店背后的急难愁盼


  服务青年是《中国青年报》工作的生命线,“关注青年、青年关注”是贯穿于整组报道的一条主线。

  在成都三色路夜市、苏州双塔市集、上海田子坊、北京隆福寺……我们看到特色各异的“小店”不仅是商业聚集地,更是一道道人文景观,青年的就业创业正在不断创造和带动新的生活消费方式。

  我们看到,“00后”山西姑娘郑梦婷童年意外丧失听力后来到南京学习制作咖啡糕点,成为一名咖啡师。小店的收入,支撑起她在这个城市的稳定生活。作为市场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小店虽小,却极具韧性,支撑着这样的年轻人踏踏实实地生活。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每一个店主,都会请他们聊一聊自己的急难愁盼。有的说,小店“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还需打通,有的认为一线城市的房屋租金偏高,还有的觉得自家小店需要组织化资源、数字化技能来提升运营水平,同时期待更公平的营商环境和更便利的政务服务。我们打捞出这些心声,梳理在报道中希望推动问题解决,以更精细化的管理帮扶,让城市更有温度,为广大青年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从报道中涉及的案例出发,为小店经济的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这些正是我们的初心——寻访“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是中国青年报社对所有青年、对每个“青春小店”的一份真诚陪伴。

  (作者系“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报道主创团队成员、《中国青年报》天津记者站副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