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华日报》专栏《新华时论》:
把握时代脉搏 反映时代新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4
理性的声音穿透迷雾,观点的光辉照亮前路。历经十八载精心磨砺的《新华时论》专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新华日报》的版面上,成为《新华日报》的一个品牌专栏。《新华时论》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新声,观照社会民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论证有力、文风清新,启人心智、催人奋进。最终摘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类一等奖这一荣誉。
近几年来,栏目每年刊发言论近200篇,《新华时论》用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评论,在众声喧哗中彰显着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专栏自开办以来,共有9篇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20余篇作品摘得省级一等奖,这些荣誉擦亮了《新华时论》的品牌,形成了“满树开花”的新华现象。
策划思路:擦亮“新华”品牌
作为我们党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党报,《新华日报》有着86年历史,一直秉持“思想兴媒,观点立报”的核心理念。2006年,《新华日报》开设评论专栏《新华时论》,一直坚持至今。《新华时论》专栏的诞生不是“无中生有”,亦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其特定策划思路,是《新华日报》基于传承光荣传统、放大品牌优势等综合考量的结晶。
赓续红色基因。众所周知,言论是报纸影响舆论的“利器”。作为一张具有86年历史的党报,《新华日报》素有重视理论评论的传统,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就为《新华日报》亲撰社论、评论,可以说,“言论立报”是《新华日报》的基因与血脉。新世纪之初,党报如何更好赓续红色血脉,不负新华重视“言论”的传统?以《新华时论》这一专栏及其个性化定位,擦亮“新华”品牌,这恰是办栏初衷之一。
放大党报声量。新闻评论可能是最具个人色彩的新闻文体,而专栏则能让一报言论在风格上做到相对固定和协调,形成整体取向的风格。在报纸端,单篇的党报评论容易呈现小、散、乱“观感”,而将言论专栏化,相当于化零为整,可以有效放大版面影响、提升言论效果。在读者端,专栏形式的言论更有诸多好处:一是便于读者阅读,增强用户黏性;二是由于发表时间连续、文章风格相对协调的专栏文章能够形成固定印象,打响言论品牌;三是专栏在摘得中国新闻奖荣誉后将奖项作为栏目标识,可以有效放大其品牌效应。
锻炼作者队伍。策划专栏的用意之一,其实也是在于在风格上倒逼作者主动适应、适配专栏格调,根据专栏整体构架主动锤炼能力、提升素养、训练表达等。专栏的出现也能够让稿件定期见报,这就促使评论员能够合理“排产”,避免稿件生产的随意性。同时,站在作者角度看,当一篇稿件被置于专栏之下,往往意味着这篇稿件达到某种水准,相当于对稿件的“盖章认证”,这种品牌荣誉感,也能形成对评论员的鞭策。
创作感受:真知+灼见 会评+善论
《新华时论》开栏以来,在近20年的专栏稿件创作过程中,其作者、编辑团队总结梳理出不少清晰的创作感受和心得体会。
努力当好“记者”和“学者”。《新华时论》稿件不是简单口述笔录,也非一事一议的时评、网评,它或有一定思想性,或有一定专业度,抑或有相当建设性,总之是对某个领域鞭辟入里的见解,需要耗费作者心神去扎根话题、深入探究。作者团队深感,写好《新华时论》要同时当好“记者”和“学者”,既要有新闻敏感性和敏锐度,能及时发现有价值选题,又要“写有专长”,成为对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写出“观点增量”。
善把“真知”转化为“灼见”。很多人明明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却依然写不好评论,归根结底还是知识输出过程中出现了“梗阻”。这说明,不仅要有观点,还要善于呈现观点。作者要善于把“真知”转化为“灼见”,需把握好三个“因”字:一是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当前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因时而发”;二是要根据所评问题、话题进行风格调整,如涉及暖新闻就要饱含温情,涉及专业知识就应深入浅出,做到“因事而发”;三是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如在发展遇到困难挑战时及时“强信心、鼓干劲”,做到“因势而发”。
既要会“评”也应善“论”。《新华时论》有策论属性,它不满足于仅对新闻热点事件作出是非对错类评析,而是重视对当前中心工作和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建议。记者编辑深感,相比于价值判断的“评”,《新华时论》的“论”更侧重深入阐述、分析,甚至要求作者给出建议。这要求作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以必然,对某一领域问题有较全面、独到的理解,这样“论”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特色总结:有高度有浓度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新华时论》始终立足大局、服务大局,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努力做到“有政治高度,有思想浓度,有表达温度”,奏响砥砺奋进的时代凯歌。
有高度,展现思想引领力。立足时代,站位高远,有政治站位,有远见卓识,才能写好文章。《新华时论》的“根脉”就是站在时代的前沿观察问题,敏于思考,勇于发声,引领思潮。《新华时论》聚焦的话题多是新近发生的某件事、新近形成的某种现象、新近出现的某些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带来拨清迷雾的智慧,凝聚砥砺前行的力量。比如,专栏刊发的《拨开“改革触顶”的思想迷雾》一文,针对一些人认为“改革触顶”的错误观念,深刻指出改革还任重道远,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浓度,提升观点穿透力。评论好不好,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高人一眼、深人一层的独特观点,有没有思想和观点的“浓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有新观察新角度新思考。这要求评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既要高瞻远瞩、掌握全局,又要善于用小切口观照大主题、见人之所未见。比如,形式主义是个老话题,如何常谈常新。栏目刊发的《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一文,通过提出“精致的形式主义”这一新颖视角,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剖析与细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维度。
有温度,增强文字感染力。文章的文风,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论作品的品质。一篇好的评论不仅要实现理性说服,还要形成感性认同,不仅要有高度、浓度,也要有温度。这就要求评论员学会与读者对话,能够以新的语言、新的面貌示人,不说官话套话,避免陈词滥调。《新华时论》刊发的评论,语言风格追求“短”“实”“新”“活”,力求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多讲有思想内涵的话、能够打动人心的话。《急不得,也慢不得》《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手高眼低”》等评论,语言生动鲜活,达到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果。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拓展主流价值影响力空间,党报评论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评论风骨,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华时论》一直在路上。
(作者刘庆传系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杨丽、韩宗峰系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