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传播视角下短视频新闻生产研究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3

  智能传播时代下,信息过载成为常态,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变得尤为宝贵。短视频新闻以独特的视听符号重塑着新闻业的生产和传播逻辑。短视频的本质是“情感媒介”,短视频的生命基因是情感元素。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语境中,共情传播不仅能够迅速捕捉并呈现新闻事件中的情感元素,精准把握受众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预期,成为内容创作的灵感源泉;更能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引导受众关注并思考更为广泛的社会议题,激发受众的同理心与责任感,促使其积极参与信息传播与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近年来,共情传播逐渐成为短视频新闻传播广度与深度的推动者以及新闻业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共情传播理论逐渐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新闻媒体如何确定并实施传播策略,实现主动共情,成为影响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关键。本文选取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生产机制。

  一、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策略

  巴黎奥运会新闻工作者采用共情传播的策略,在赛事报道的同时,注重对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充分体现了情感因素对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刻影响。在情感化传播策略下,不断探索与创新短视频新闻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一)从官方话语到去严肃化的情感表达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以主流媒体为主,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采集流程和采编团队,能够做到奥运会赛事的独家新闻报道。主流媒体采用短视频这一新闻呈现形式,报道角度并不止于赛场和运动员,还有在赛场外通过屏幕关注奥运会的观众,直观呈现观众观看奥运比赛的一举一动,使得奥林匹克精神可感知、奥林匹克赛事可参与。

  在语言表达方面,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摆脱传统新闻报道严肃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转而通过生动活泼、具有煽情色彩的词汇,以情感塑造、情感共鸣、情感强化的传播手段,拉近短视频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二)从榜样精神到家国情怀的情感主题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包括对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的致敬、奥运赛场上展现的家国情怀这两个主要的情感主题。短视频新闻以视听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体育健儿的光荣瞬间和拼搏精神,以榜样力量打动人心,呼吁人们向其学习。此外,家国情怀是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中十分重要的情感主题,通过奥运人物的报道和媒介仪式,展现人物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彰显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中国精神。

  (三)从赛场到后台的全方位情感渗透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包括体育健儿的赛场角逐和后台采访、趣闻轶事,以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情感渗透。赛场角逐中的短视频新闻重点塑造运动健儿的荣耀时刻,聚焦于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和取得的胜利,激发起受众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在后台,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报道既有体育健儿心路历程的采访片段,也有运动员活泼有趣的精彩瞬间,通过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体育健儿形象,实现共情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的挑战

  短视频的视觉传播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使观众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这为短视频新闻的共情传播带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存在新闻质量良莠不齐、共情传播情感透支、新闻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使得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一)刻意煽情的情感表达消解主流价值

  煽情手法是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实践中较常使用的方式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用户对奥运新闻的观看兴趣,进而了解国家大事。适时恰当的煽情手法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然而,在流量作为稀缺资源需要进行争夺的情况下,不少新闻报道采用大量刻意煽情的手法,以期获得更多流量关注,这种报道不仅容易引起观众和运动员的反感情绪,还会消解新闻报道本身所宣扬的价值观。

  (二)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导致情感极端化

  社交媒体环境娱乐化助推了短视频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的形成。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也出现娱乐化的明显特征,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新闻市场中获得关注,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被掺杂娱乐元素,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被媒体塑造成为“偶像明星”,他们的恋情和隐私被无限放大,以获取受众关注度和点击量。

  长期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受众出现对娱乐和感官刺激的过分追求,体育新闻泛娱乐化特征更催生了受众的体育追星心态,部分受众丢失理性,以“粉丝”身份自诩,出现情绪化表达和过度应援行为,在社交媒体挑动对立、互相拉踩,制造运动员之间的矛盾,甚至缺失边界感,发私信骚扰和非法获取“偶像”隐私。

  (三)同质性传播信息使“共情”难以共振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具有很大的情感张力,孕育着多层次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但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和生产模式的模板化使得新闻作品的共情驱动力不足,无法充分展现这一类新闻的情感张力。缺乏新意的生产模式使得新闻作品的接受体验不足,可供的沉浸感和在场感能力有限,无法提供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共情场景,使得短视频视觉传播的优势大打折扣,受众大量接受重复性的信息,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对抗式解读,削弱共情传播效果。

  三、共情传播视角下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生产的破局之路

  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及时报道赛事信息,更承担着传承体育精神,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使命,面对共情传播中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作用,增强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社会各界也应加入其中,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一)主流媒体做好“领头羊”,坚守主流价值观

  采用共情传播策略的短视频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和受众接受效果,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自媒体在使用共情传播策略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极致煽情、过度娱乐化等。

  主流媒体必须在纷繁复杂、利益多元的短视频传播生态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恰当的议程设置,激发民众情感共鸣。一方面,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主流媒体要紧扣情感要素,将常规的议题设置转化为情绪设置,以情绪感染促成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应设置新颖有趣、接地气的话题,增进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抓住情绪循环双向、互动的特点,以形成情感认同。

  (二)杜绝体育“饭圈”化,警惕“网络狂欢”

  消费主义为体育“饭圈”化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体育饭圈化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推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但同时也产生了较多负面影响,网络舆论和粉丝情感的极端化是最为突出的一点。

  体育“饭圈”化现象是当前体育新闻报道面临的重要问题,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为了促进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积极健康发展,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处罚条例,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规范粉丝经济,同时要加强运动员管理,保障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作息。主流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指明“饭圈”乱象对社会的危害,区分正常追星行为和非理性追星行为,疏导公众极端情绪。网络社交平台作为粉丝追星的“主阵地”,应该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清理畸形“饭圈”文化内容,坚决封禁违规账号。社会公众也应当理性追星,自觉抵制体育“饭圈”化。

  (三)摆脱“金牌报道”的枷锁,挖掘多元题材

  体育新闻的报道受到“金牌至上”观念桎梏,冠军和金牌是体育新闻多年的话题,单一的胜利者故事已无法满足受众多样的信息需求。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的重复性、同质化内容也难以引起受众真正的情感共鸣,削弱共情传播效果。因此,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应尽可能挖掘更为多元的素材,深入思考奥运消息中的热门话题,寻找切合的共情切入点和报道角度。

  短视频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减少情感折扣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巴黎奥运会短视频新闻有效运用共情传播策略,使用户与媒体建立起更为密切的情感联结,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情感表达,在发挥共情优势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情感极端化等问题,媒体机构极致煽情、过度娱乐化等不恰当的共情策略的使用也容易产生各种负面影响。为此,主流媒体应发挥好引领作用,为其他媒体机构的共情传播提供典范,短视频平台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自身责任,尽量规避其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华合作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