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黄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13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种跃升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以及新型劳动对象,深刻地重塑行业面貌。“新质”的内涵同样赋能出版生产力的三要素,具体表现在以创新为引擎,充分赋能新型出版人才队伍,通过将不断优化的劳动资料应用于新型劳动对象,推动出版业融合之路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培养能应用新型劳动资料的创新型编辑人才

  传统出版劳动资料主要包括纸张原材料、排校设备、印刷机、物流发印设备等,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升级,出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AIGC技术、虚拟现实(AR)和增强现实(VR)技术、出版智能体等新型劳动工具,促使出版劳动资料发生深刻变化。这些新兴技术使劳动资料不断优化,促进了出版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出版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编辑作为出版行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出版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上发挥关键作用。当新型劳动资料缓慢渗透到出版业务的各个环节,很多出版社以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产品营销等业务环节实际需求为导向,用数智技术全方位赋能出版,倒逼编辑学习新型生产工具的理念、了解其使用方法、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其与业务融合的关键点。然而,“技术只是时代的座驾,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有主体意识的人”,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应自始至终具备主导思维,要把技术当成工具而不是拐杖。

  新质生产力明确以创新为主导,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各种创新应用都包含其中。具体到出版行业,其创新应用维度包含多个层面,比如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业务逻辑和工作流程的改良、新的供应链和细分市场的挖掘、新兴技术成果和新型产品形态的生成、新型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的创建。编辑是出版的基础单元,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劳动者要素,对于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宏观上,编辑人员要抬头看路、大处着眼,深刻理解自身是所有创新维度中最关键的一环;微观上,编辑应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可首先将多元技术应用作为切入点,以夯实固有业务或激发新的应用场景为导向,在摸索中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创新维度。以医学专业出版为例,由于医学出版面对的医学生读者群体对互动式和沉浸式医学教育场景有较高需求,利用AR、VR和数字建模技术搭建虚拟培训或医疗手术场景,能为医学生读者带来直观的体验和沉浸式感受,这种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数字技术应用是为传统医学教育赋能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夯实固有业务,还是激发新型应用场景,编辑的创新思维必须落脚到具体的工作中,通过实践得到验证。

  培养在出版劳动对象转变上发挥关键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因其高流动性、可复制性、非消耗性、低成本性和强通用性,在数智时代展现出不可估量的要素效率提升能力和资源配置优化能力,是当今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最核心的新型劳动对象。出版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内容,为高质量数据语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势必将数据要素配置到出版的全流程和全环节,与出版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数据、审稿过程数据、版权数据、销售和库存数据、读者数据等,将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编辑是其中几类关键数据的直接劳动者,编辑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将直接决定出版行业对数据的利用程度,以及数据转化成数据要素的可能性。在数据的治理和应用中,与编辑人员最密切相关的是内容资源的转化。出版内容资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能够将传统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可增值的数据资源,激发优质内容的数据价值,并借此构建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这是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从内容意识向数据意识的转变非常重要。同时,编辑的能力不能只囿于自身专业,对于数据资源、数据要素、高质量数据集等彼此之间关系和关联的理解,对多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国家近年发布的系列有关数据建设相关文件精神的领悟,都是实现高质量出版对编辑的新要求,只有成为具备上述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才能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劳动对象发生转变时发挥关键作用。

  编辑打造出版高质量数据集的四个发力阶段

  意识的转变会给行为带来动力,编辑完成内容意识向数据意识转变后,更应将所学所获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经验。编辑在基于专业内容打造出版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时,可以从四个阶段发力。第一,数据收集。编辑首先要归纳整理图书和电子书的文本数据,同时对同类图书、编者、出版年份等相关元数据进行整合。这是数据收集的过程,也是培养编辑使用数智工具获取数据的实践。第二,数据预处理。这一阶段培养的是编辑利用专业知识对专业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的能力,数智时代的合格编辑要能利用数据分析和标引工具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要像石化提炼一样,在人工智能应用算法输入数据集进行学习之前对数据进行预分析,在经过人力和机器共同作用的标准化处理后,数据就具有一致性和可用性,并能生成有效结果指导下一步决策。第三,丰富元数据。丰富元数据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对于如书籍的章节、段落、句子等文本内容,只有能理解专业内涵、能准确定义问题、明白专业数据间彼此属性关联、可以整合不同维度知识的专业编辑人员,才能真正创建和提取有质量的信息,为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打底。除了文本内容,收集如竞品信息、读者评价、销售数据、购买轨迹等其他相关元数据,也是丰富数据集的另一个重要层面。第四,数据持续反馈。当一定程度的高质量数据投放到应用环节时,编辑要进行持续的人工反馈、修正和报错,通过不断地给机器反馈,促进机器的二次学习和分析归类,使该领域术语库的规模不断增大,良性的循环促使生成优质的垂类数据集。上述四个阶段涉及高质量数据集打造的全程,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编辑的深度参与和“监督”。

  出版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不是出版行业的局部改良、流程优化或者技术的简单升级,当“新质”理念赋能出版生产力时,出版生产力三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整体催生融合出版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以编辑为主的出版人才是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版行业在培养编辑时,应使编辑理解和掌握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驾驭和应用以数据为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只有当出版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不断碰撞中形成彼此适配的新的耦合关系时,出版效率的提升和出版要素的高效分配才能实现,并进一步促进出版产业链的重构和整个出版质态的革新,最终实现出版新质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