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文化集群 着力创新出版新业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推荐书目
《李伯重文集》
《阿来讲杜甫成都诗》
《华北:1937-1945》
《蜀道十讲》
《成都往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出版业面临着来自时代、行业、市场等一系列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四川人民出版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立足自身出版产品与产业布局,加快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有效确保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三方面坚持 打造出版精品
精品出版是在改革的进程中,坚守初心使命,勇于创新突破的出版;是引领主流价值,服务人民群众的出版;是传承文化血脉,拥抱科技和未来的出版。川人社在打造出版精品之路上有三个方面的坚持。
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努力建立起以精品出版为价值核心的企业文化,引领部门和员工朝着精品出版的方向接续奋斗。二是坚持围绕我社多年来明确的“政治立社、学术立社、精品立社”总目标来组织生产。如深入调研,以满足读者需求、强化读者体验为中心开展产品设计;打破部门墙,以品牌建设为纽带推进产品线建设;紧密联系渠道,以满足市场变化为逻辑调整营销架构;等等。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建好人才队伍,不仅在传统图书领域做好人才储备,同时也加大在计算机专业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为拥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未来出版做好充分准备。
近日,川人社《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熊猫花花》入选四川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前者以个案精准描绘促进东西部协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路径,后者以讲述熊猫顶流代表的故事展现当代四川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是川人社以出版精品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对精神文化产品新需求的重要成果。
四大发力点 创新营销模式
持续加强渠道建设,优化渠道策略和渠道布局,线上线下营销深度融合,打造市场爆品。在运营《熊猫花花》《熊猫萌兰》等产品时紧抓市场热点,采取“新媒体平台重点宣推种草+新媒体渠道直播带货+传统媒体持续曝光+平台电商顶配资源承接流量+线下活动强势宣推”的全方位、全域营销推广模式,上市不到半年实销达10万册和5万册。
聚焦影响力品牌及重点产品(线),持续深耕细分市场,以自营店铺、品牌市集、独立书店为抓手聚集垂类私域读者群。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影响力带动图书销售。针对“壹卷”“尔文”“与点”“鲸歌”等影响力品牌及重点产品(线)拓展专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分享与差异化版本定制服务模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单品为突破带动系列销量。《武则天研究》《世说新语别裁详解》均实现单个账号月销突破2000册;《教育的本色》入选山东、广东等地教师推荐书目,实现销售近万册。
优化完善新媒体营销矩阵,提升基础营销和持续营销能力。增加与优质新媒体中盘和达人合作,如与抖音头部账号“与辉同行”合作带货《眉州三苏》,实现4万余册销售。完善自媒体矩阵内容建设,小红书官方账号粉丝数及笔记赞藏数在全国人民社账号中排第三位;2024年与500余位宣推博主稳定合作,发布宣推文稿共3000余篇,总浏览量超100万。
精准定位读者需求,赋能存量内容资源。深入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偏好,系统梳理我社优质内容重新赋能,开发新媒体、电商、馆配等多方向定制产品,2024年新增定制品种70余种,销售码洋达2000余万元。
两路径拓展 发力文创产品
产品研发方面,川人社积极寻求与外部知名IP的合作,如与知名熊猫IP“奇思和圆宝”合作,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同时,川人社熊猫出版中心自主设计了熊猫IP“卷宝”,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毛绒公仔、背包、徽章等。结合自有图书资源,推出“书+文创”组合产品,如《植物先生》、“明星熊猫系列”。这种创新的产品形式不仅提升了图书的附加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满足了不同读者需求。
渠道建设方面,川人社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以确保产品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一是充分利用出版社的渠道优势,将文创产品引入书店销售,不仅满足了书店的多元化经营需求,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买渠道。二是与多个景区建立合作关系,将熊猫文创产品引入景区销售。三是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
三平台运营 推动融合发展
川人社着力打造“盐道街3号书院”品牌,组建创新工作室团队,全力推动融合发展。依托锦书云科技文旅加融合出版云平台,精心打造数字产品。同时,借助平台整合丰富文化资源,携手文旅机构、文化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例如在天府书展推出重走苏东坡平生路、游历古蜀文明遗址打卡活动,全方位丰富读者文化体验。聚焦元宇宙图书、人工智能数字人服务、数字文旅等项目,运用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用户塑造沉浸式阅读场景,并积极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挖掘更多融合新模式。例如元宇宙图书可让读者“走进”书中世界;借助数字人提供个性化推荐与讲解。以内容资源、作者资源为基础,构建涵盖文旅、文创、文博、文娱等跨产业的出版融合成果,实现资源协同。积极深挖四川特色资源、思政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凭借“文化+”赋能,培育新消费增长点,让融合发展成果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