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文旅新闻部记者杜军
在河南博物院抓“活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3
1月1日上午,《河南日报》记者杜军在河南博物院拍摄文物。本报记者 吴明娟 摄
元旦上午不到9点,河南博物院东侧,人头攒动。兴奋、期待、急切……各种神情落在排队等候的游客脸上。“可以进了!”随着门口保安的一声吆喝,游客开始慢慢进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趁着假期来到河南博物院参观。
河南日报社文旅新闻部的记者杜军也在拥挤的人群中,但他可不是来参观的。自从负责文博线口的采访工作,他每周都要来这里。今天,他来这里采访新展“玉鉴古国——红山·良渚文化展”。
步入河南博物院16展厅,“玉鉴古国——红山·良渚文化展”中的一件件玉器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或小声议论,或拍照打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杜军连忙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摄像机拍摄。从业12年,作为文字记者的杜军总是自带拍摄设备,随手记录他满意的场景。
刚入行的时候,杜军去参加一个电影发布会,他以为作为一个文字记者根本不用考虑拍摄的事情,写好文字稿件就行了。结果,那篇文章见报的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图,非常影响版面的美观。从那以后,杜军每次采访都会带上拍摄设备。他说,拍摄的东西可能用到也可能用不到,但是只有记录了,心里才踏实。
在文物龙首纹玉镯的展柜旁,有两位白发老人正在欣赏。杜军上前采访,“你们最喜欢哪件文物”“你们了解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哪些关联”……杜军边和老人交流,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他们聊得很是投机,最后,杜军还给两位老人拍了两张合影。
为什么要采访这两位老人?杜军说,这两位老人一看年纪就比较大了,能够相互扶持着来看展肯定有着特殊的原因,这样的采访对象比较能挖掘出故事。“故事一定要从采访中获得,有时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很有用,这在办公室中想不出来,必须在新闻现场中才能获得。”
采访的间隙,杜军和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员马文笛打了个招呼。他们合作了多次,杜军参与制作的“豫博里的中国”融媒体产品,有多期是马文笛出镜讲解的。今天的展览有线上直播,马文笛负责讲解文物。
“这个展览涉及良渚文化、红山文化,还有中原文化,很多东西太专业,我需要向马文笛老师请教咨询。只有我搞懂了,我写的稿子才能深入浅出,让读者读得爽,新闻才有温度。”杜军说。将新闻素材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最能考验记者的功底,所谓“笔力”,就是在一次次采访写作当中磨炼出来的。“关于展览的稿子要出来,还要出一个新媒体的产品,估计今天一天休息不成了。”杜军一边拍摄一边说,记者这个职业很特殊,节假日反而是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各地的文旅热让很多文化记者的节假日都是在采访中度过。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持续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厚重的中原文化频频“出圈”出彩。过去一年,杜军和众多同事参与了河南日报社举全社之力打造的“了不起的甲骨文”大型融媒主题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态讲述古老的甲骨文故事;跟随南水北调通水10周年特别报道“十年南水润北国”,走访南水北调沿线的文物记忆;在“考古中国”发布的考古成果中,一次次记录、传播中原大地上的考古新发现……
“我是一名从业十几年的‘老记者’,2024年又成了一名文博报道的‘新兵’,跟着老师们学到很多东西,对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很喜欢这种在一线采访的感觉。”提起过去一年的收获,杜军兴奋地说。
当下,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记者要讲出能走进人心里的好故事,越来越不容易。“记者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职业,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现在我们河南日报社的记者都是‘六边形战士’,能采写、会拍摄,还能出镜。时代倒逼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党报也得有‘网感’、有‘流量’,这就更需要来一线抓‘活鱼’。”杜军说。
正说着,一个电话进来:“下午有个电影推介会,去做个融媒产品。”杜军把采访本和摄像机装进双肩包,快速离开河南博物院,消失在人群中,他又奔赴下一个新闻现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