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挺住,更要挺进

作者: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刘伯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30

  2024年,一方面,新环境带来了新气象。另一方面,压力和挑战依然不小,出版发行业仍处于结构性动态调整之中。

  2024年,出版业在重大挑战面前挺住了。2025年,出版业应当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挺进发展。


  2024年是出版界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一年,是出版界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大力提升发展新动能、着力构筑数智时代出版发展新生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年,也是社会各界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一年。在此背景下,出版发行业的精神状态整体向好,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挺住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行业仍处结构性动态调整期


  一方面,新环境带来了新气象。一是出版生产的品种数量保持稳定,选题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精细化,努力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主题出版、古籍创新出版、文学艺术类出版等细分领域,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民阅读、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等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三是专业出版方面,随着国内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术著作的出版有所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版权输出量也有所增加,彰显中国学术出版的影响力正在提升。四是电子书、听书和各种网络出版物的制作数量大幅增加,制作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增强了出版产品的多形态供给能力。五是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特别是图像制作方面的应用取得进展,数字化按需印刷进一步普及,降低了印刷成本和起印量门槛,提高了效益。

  另一方面,压力和挑战依然不小,出版发行业仍处于结构性动态调整之中。一是从销售数据来看,除了文学艺术类以及文化教育类图书外,出版市场整体增长乏力。二是新书品种占比进一步减少,不少出版单位的重印书销售码洋占比达到九成以上。选题创新、题材拓展乏力,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市场秩序和侵权盗版问题仍未解决。出版企业与销售平台之间的折扣战削弱了出版再生产能力;数字阅读平台的版权保护问题仍待加强,盗版书影响了出版企业的合法收益,打击难度大、维权成本高,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四是除了部分特色书店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了局部业绩提升外,实体书店的销售总体上依然面临极大压力。五是平台电商、短视频电商、垂直电商及其他电商等网络销售的增长势头放缓,从而带动整体零售市场增长的风景未能持续。


  出版产业和全民阅读链条交互作用


  展望2025年出版业的发展机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出版产业链条融合式、创新性发展的机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出台、《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出版,以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出版与技术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坚实的制度体系,为出版发行业的转型、重振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国家新闻出版署继续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深化出版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深度融合,为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支持。

  另一方面是全民阅读链条日趋完整的机遇。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形成了日趋良好的全民阅读生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以及将要出台的“全民阅读促进法”等关系到全民阅读的法律,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法案》、民政部等14部门《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形成了全民阅读的法治化制度化保障。文化界、科技界、教育界作为学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和阅读基础资源的提供者,出版机构作为阅读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实体书店、互联网阅读平台、图书馆、城市(社区)书房、职工书屋、农家书屋作为阅读的基本空间,媒体、行业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阅读推广人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动者,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全民阅读的链条,对出版产品的提供乃至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而言,2025年,出版发行业应当在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结构性优化的同时,加强横向跨界融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融合发展增量。应当在加强营销推送的同时,加强全民阅读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合作,丰富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强化专家学者的阅读引导,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喜好与需求制定分类阅读、分级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服务方案,形成阅读需求导向。应当在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推动数字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应用,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服务升级,拓展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扩大阅读产品供给范围。应当在努力提供主题产品、主流产品的基础上,加强有趣的、娱乐类的产品供给,加强科学探究、红色体验、研读游学等体验式阅读的引导,加强AR、VR等智能化阅读生态的建设,丰富阅读选择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