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孤星计划》:

探索革命文化青春表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5

  本报讯 (记者李雪昆)谍战悬疑如何实现多层反转设置、类型片视听怎样通过氛围渲染辅助剧情、青春与谍战类型结合如何探索新突破?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截至目前,电影《孤星计划》累计票房已突破1亿元,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被青年群像所展现出的充沛情感感动落泪,认为根植于真实历史的故事自有千钧之力,影片连接过往与当下,看完电影收获了有关“勇敢”“理想”的新力量。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表示,该片用青春重塑了上海的形象,呈现了真实的、革命的上海,发掘了上海作为红色城市的本源。以青年学生群像为主体的谍战故事,向不同时代的青年同路人致敬,体现出不同年代的青年人对于革命、信仰的探索。在熟悉的谍战程式中做出了新的形态,在思想内容、影像经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影片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孤独坚守的小人物、扑朔迷离的无间道、激情澎湃的青春派、信仰无敌的价值观。”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表示,这部影片折射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通过小人物进行呈现,用悬疑推理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展示了影片独特的青春性,在主旋律和类型化融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也谈道,电影把青春、革命、谍战、悬疑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制造了悬念。用革命理想主义者启蒙和“受到召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吸引力。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也“受到召唤”,对当年的革命有新的感知和新的认识。

  “电影用年轻化、情感化、精致化的新思路完成了‘谍战+’的新尝试。在谍战的框架下拍摄‘回忆杀’的故事,片中同学录等场景看似闲笔,却体现了当下具备怀旧特色的大众情绪,为年轻人进入革命历史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说道。

  “电影中体现了很多寓意,如星空寓意着微弱之星汇聚成光亮照亮黑暗,如焚烧文件、汽车的燃烧等对火的运用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寓意。手中的武器是相机,相机的影像可以被模糊,真相也可以被焚烧掉,但是这样的勇气和信念是不会泯灭的,这种信仰和激情在影片中被渲染得非常强烈。”《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李春利这样评价道。

  电影《孤星计划》监制黄建新表示:“我们勇于让与角色年龄相符的年轻演员去展现年轻人真实的气质。这部电影具有向上的精神,是对新类型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