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

作者:张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0


  作家卢一萍、赵郭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甘宇》以参与者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期间,由国家、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搜救队用17天时间,寻找到一名失踪的工程施工员的故事。这是一部感人至深、尊重生命、讴歌时代的优秀作品。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两年来,经过调查采访,卢一萍、赵郭明以独到的文学眼光,聚焦“17天寻找甘宇”事件,被普通人的顽强与永不放弃的意志感动,被国家和社会对一个劳动者的全力救助感动,创作了《寻找甘宇》。书中没有全景式地描写抗灾,而是通过写透一个故事,展现了时代的大主题。

  主人公甘宇的讲述,无疑是全书最动人的篇章。地震突发时,他正和工友一起用餐。他被一根房梁击中,摔倒在地,虽然几处划伤,人无大碍,但五百度近视镜却丢了。这个细节,决定了他之后17天的命运。他发现,工友都遇难了,只有他与罗永是幸存者。他和罗永极度恐惧,但恐惧并没击垮他们的责任心。在救助伤员的同时,他们还要开闸泄洪,保护下游村庄的安全。等一切做完,天都黑了。他们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机,只能在余震不断中,度过第一个不眠之夜。

  逃生途中的第三天,眼睛高度近视,行动越来越困难的甘宇不愿拖累身体还算壮实的当地人罗永,建议他先去找救援者,然后再来接他。罗永被救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甘宇的情况,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国家动用了直升机、无人机、海事船和车辆,分别从空中、水上和陆地,对甘宇展开了30多次全域搜救,但都没找到甘宇。不少人坚信甘宇活着,因此搜救并没停止。

  命运仿佛在捉弄这个“90后”青年,把他一次次推向了饥饿与寒冷的深渊,他却从绝望的深渊中爬出来,被牧羊人倪太高和当地群众英雄般地送上了直升机。人们纷纷传扬,甘宇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寻找甘宇》通过其他人的叙述,让甘宇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饱满。这些人是甘宇的领导、同事与亲人,还有许多人,之前甚至就不认识甘宇。他们组成了一个个救援队,想尽办法寻找甘宇。

  作品从不同层面记录了寻找的全程,也让读者了解到甘宇是个怎样的人。叙述者们对甘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有“90后”青年可贵的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服务社会的品质。面对大地震,他难免惊慌失措,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最先想到的是水库安全,下游百姓的安全,并且勇敢地加以应对。甘宇身上还有一种宝贵的品质,就是相信党和国家、社会、亲人不会放弃他。在17个日夜中,他就这样,一次次地突破了生命的极限,一点一点地走出了困境。

  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正如《寻找甘宇》所写,甘宇是个平凡的人,有如一棵小草,但生活却逼着他必须经受不平凡的历练,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甘宇回到了社会,带着身心的创伤,也带着思想的升华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中。从这个思想层面说,甘宇的性格具有抗争命运的英雄品格,理应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不难看出,《寻找甘宇》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独特的,也是成功的。

  “17天寻找甘宇”事件牵动人心。尽管大地震使社会压力倍增,但作品塑造的平凡英雄群像,却更能弘扬社会的大爱之心,更能激发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时代精神,更能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这就是这部作品主题的深刻所在。

  《寻找甘宇》

  卢一萍 赵郭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