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9
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是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海君
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程。唯有精心打造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涵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版权理论与实践体系,才能使中国版权坚持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屹立于全球舞台并形成重要影响力。
学科体系建设方面。需优化版权学科体系,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版权与经济学、出版学等多学科融合,完善课程设置和深化学术研究,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版权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持。
学术体系建设方面。需深挖中国传统智慧蕴含的版权观念,结合区块链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前瞻性的保护模式,加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和文化数字化遗产等新兴领域的版权问题研究,确保版权保护与时俱进,填补现有法律漏洞和空白。
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应在全球版权治理中积极发声,参与国际版权规则制定,倡导“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提升中国在全球版权交流中的话语权,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版权秩序形成。
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须深耕六大关键领域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国仓
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我们取得以往成绩的成功经验,又是未来推动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要在加强党对版权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同时,还需要强化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打基础的工作,在大的法学学科的基础上、框架内,在学科日益交叉进而融合的当下,如何强化版权学科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高水平版权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版权学科建设相对较弱,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与时俱进地加强版权学科体系建设。
二是强化理论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版权事业也不例外。版权理论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就当下版权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言,就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特别是学术体系而言,版权理论学术研究还与版权事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亟须进一步深化。
三是注重实践探索。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版权保护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安全保护的生态越来越复杂,版权保护还需要在实践层面进一步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在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中创造更多优秀案例,使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形成特色、展现亮色。
四是培育弘扬版权文化。版权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形成共识、产生认同。版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让大众了解版权、理解版权、形成共同的认识,版权保护才能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建设版权文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要实现的目标所在。
五是建强版权队伍。未来推动版权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建立完善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关键还是在人、在队伍。着力培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版权人才队伍,是版权工作强起来的关键因素,也是当下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六是讲好版权故事。新中国的版权事业快速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蕴藏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如何向国内民众、世界人民讲好中国版权故事,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在版权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加快提升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特别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将加大力度向世界讲述中国版权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版权国际影响力。
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强
“两个结合”的“第一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版权制度平衡,保护创作者权益与促进知识共享,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是践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体现;版权制度赋能公共文化数字工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版权富民惠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服务于人民的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版权文化体系需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走符合国情的版权发展道路:既要制定适应中国发展的版权政策,又要服务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强国战略,还要构建数字版权保护体系以应对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结合”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版权文化体系,需结合传统文化,体现传承与创新。重点在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版权思想和伦理价值,并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及现代化利用。这样既能保护传统智慧成果,又能促进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效转化和发展。
总之,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实际,服务建成文化强国战略。通过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人才培养是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焕萍
在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中,深化版权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版权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应多措并举,持续优化版权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第一,建构中国版权自主人才培养体系。需基于中国版权理论前沿和国家战略进行学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策略。强调产学研用高效协调、多主体参与,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机制,共同打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第二,完善版权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增强版权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优化绩效分配方案。
第三,优化版权文化环境。可以通过打破专业和行业壁垒,促进版权人才的流动与合作,推动版权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从而营造和平、创新、共赢的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版权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培育。
近年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河北省委宣传部在版权人才培养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致力打造具有版权特色的出版学院,旨在为建设版权强国、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在全球视野下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治理
□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袁真富
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不仅要在理论上扎根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还要在全球视野下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治理,确保版权制度既能应对现代科技的挑战,又能促进全社会的文化繁荣与发展。
第一,注重版权规则国际性。在构建中国版权自主知识体系时,须重视版权规则的国际化衔接。我们应积极融入全球版权体系,确保中国版权规则与国际标准相协调。
第二,紧扣版权制度的时代性。《著作权法》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带来了传播技术的质变,对版权保护提出空前挑战。因此,版权制度创新必须加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
第三,强调版权体系的整体性。版权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应局限于法律层面,而应多维度创新,形成一个全面且系统的版权知识体系,为版权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第四,尊重版权内容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平衡权利人保护与公众利益,确保公众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和自由竞争,版权立法和保护应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产业发展创新。
第五,引入有效的技术治理方式。鼓励探索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可量化适用的规则,并在版权立法中有限度、分场景的适当引入量化标准。这将有助于平台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版权规则,减少平台因承担版权管理责任过于严苛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