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版权史比较研究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孙宝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

  版权是文化的内核,是创意的化身,是人类创造性智力成果的集中体现。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正需要在版权领域“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开展中外版权史比较研究,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文化成果要求的探索实践。

  中外版权史比较研究将以“版权源于中国、成于世界”为主线,立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聚焦隋唐及宋以来中国版权的文化积淀与原创性贡献;以文明互鉴的视角,重点展现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版权交流发展的进程;在比较研究中,进一步阐明版权文化的内涵,阐述版权激发创新潜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全球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从推动相关研究出发,谈三方面思考。

  第一,不断丰富版权文化内涵,以开阔的学术视野推动版权史研究创新。版权文化涵盖一系列版权相关精神财富和物质劳动成果,版权史研究应着眼大历史观下的版权文化研究,探究版权所涉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等各细分领域的纵向演变,并在全球范围的横向比较中凸显特性、探寻关联、揭示共性。纵横两个维度搭建起中外版权史比较研究的框架体系,交汇衍生出众多亟待研究的课题。

  第二,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加快形成版权史自主叙事体系。中国版权的文化自信,其根本依托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作为印刷术的发明国,自然而然孕育出世界最早的版权萌芽和思想,奠定了绵延至今的中华版权脉络基础,其历史广度绵延千年之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宝贵资源。南宋初年刻印的《东都事略》牌记“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是迄今可见最早的版权声明,也是考据中国版权起源的关键节点。

  目前,多数西方学者有意无意地割断了版权历史发展“源与流”的关系,这要求我们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正确把握“源和流”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版权源于中国、成于世界”的理论主张,加快形成全球版权史自主叙事体系框架,这将是中外版权史比较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坚持古为今用,为繁荣信息社会文明百花园贡献版权力量。着眼于以版权激励数字时代创造创新、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建议:

  一是以新技术支撑前瞻性和适应性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版权治理,争取国际话语权。DCI体系(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是版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有望在未来成为数字空间通行的“版权身份证”和不可或缺的“权益凭证”,填补世界版权数据服务战略空白,争取版权国际标准话语权,为消弭数字鸿沟、促进全球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二是推动相关领域从学科交叉迈向学科融合。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各相关研究从分散的、点状交叉的跨学科涉猎,迈向一体化、深层次的学科融合,为尽快培育形成“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厚植根基,打造相匹配的优秀版权人才队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推进跨文化平等交流对话,主动传播中国版权声音。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努力团结知华友华国际人士,以平等对话、开放交互的专业研讨,回应外方对于中国解决人工智能版权等问题的关注。

  作为国家版权保护和服务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坚持“学术引领”,面向全社会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未来将探索举办版权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积极宣介人工智能版权问题、中外版权史比较等研究课题的新成果和新观点,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进一步深化版权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彰显版权的价值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