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6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要打破书的概念,拓宽出版的边界,以构建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要完成这样的“升级迭代”,需要打造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形成产品化的管理架构,组建项目化的工作团队。出版企业既可以通过持续深耕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也可以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实现内容资源的集聚。同时,也要适时组建自己的技术队伍,主动谋划在数字产业链中的定位,与上下游企业开放合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逐步拓展出版融合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中西书局总经理 秦志华

  于出版社而言,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战略选择是其遇到的一大挑战。出版社的战略明晰,其路径选择就与目标更贴近,才可能做好融合出版,打造品牌。而融合出版的品牌打造则与技术应用息息相关,解决技术瓶颈、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才能更好地支撑品牌成长。如果能致力于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使知识服务的体验感逐步达到或接近新媒体娱乐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水平,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将会有质的提升。

  ——武汉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武汉出版社总编辑 邹德清

  传统图书品牌的构建与融合产品的品牌构建有明显的不同。从特征上看,融合产品品牌的构建更注重时间效率,更加考虑“精准、快速、聚集”三个关键词,在不长的时间内聚焦某一个方向,形成小品牌的概念,更加强调小、轻、优。从机制上看,对融合产品的设计,出版社更强调整合、实用,应秉持开放理念,因地制宜,齐心协力聚合各方面优势,将现有的产品转化和迭代后进行深度融合,使其在产品形态、功能,以及读者品读路径等方面迅速达成一致。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

  做好出版融合,关键在“融”字上,要能帮助读者精准快速地发现所需,更好地将“内容+技术”的双轮驱动融入平台的系统服务中。同时,“融”字更要体现在阅读与创作的及时融合。华知大模型的探究式阅读可以更好地在阅读中激发读者的写作欲望。另外,还应将传播与评价相融合,用读者行为数据衡量传播效应,提升出版效益。

  ——同方知网副总经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 肖宏

  出版融合应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做到融合,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出版融合真正做到畅通无阻。而出版融合的品牌建设则与图书品牌建设和产品线建设息息相关,应以内容建设为基础,以技术和运营为保障。移动互联时代,出版行业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其融合品牌建设及盈利模式就能上升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阶段。

  ——崇文书局副社长 李佩颖

  融合出版的商业模式应是可复制的,具有持续性。在融合出版的服务模式上,有不少附加了技术、营销的商业模式在给纸质书、给传统出版助力和赋能。而融合出版形成的新兴业务、数字出版业务则是出版社的一个增量,这些业务的人才培养与传统培养方式不同,应做好选人和用人两个环节的工作。出版社作为实践基地,应在选人环节就主动走出去,更多地与学界合作,定向化地共同培养人才。

  ——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庄红权

  出版社应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积极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围绕自身“地方教育出版社”的属性与“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先行先试”等业务发展战略布局,创新实行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成立了广西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院,鼓励员工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教育服务与教育出版相融合。设立的中华古壮字古籍数字化实验室,则创新项目建设模式,带动技术与出版深度融合,培养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 石立民

  近年来,中宣部十分重视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并将数字出版编辑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为行业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则通过融合出版项目来培养和训练人才。一是通过融合出版基金扶持各个板块融合出版项目,以项目管理规划的方式推进整个融合业务锻炼人才;二是出台员工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支持相关人员做融合出版;三是出台急需高级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面向未来的重点板块、重点方向和创新业务吸引高端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助理姜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