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合新路径 培育出版新动能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6

001-007.jpg

郭海涛 

林疆燕

 陈亮 

宋吉述 

姚芝川 

龙正武 

方平 

王泳波

 李秀明 

曾斌

 阮海洪 

张美娟

(嘉宾照片按会议发言顺序排列)


  开拓内容应用新场景,推进出版深度融合;推进数智化转型,打造融合出版新引擎……近日,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社长代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交流会上,来自出版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嘉宾以“出版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为主题,探讨融合发展的技术路径和体制机制创新,共促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集团军”发力打造出版新引擎


  当前,大型出版集团在深化出版融合发展方面正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山东出版集团总经理郭海涛介绍说,近年来,山东出版集团探寻融合出版的新形态、新场景、新模式,汇聚要素、搭建平台、探索实践,打造出版新引擎。2020年,集团牵头建设了“山东省数字融合出版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集团由“文化单极”向“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极融合。此外,集团还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打造“出版产业大脑”,围绕“平台服务+内容数据”打造知识服务平台矩阵,围绕“智能采集+人工智能+学情数据”打造山东中小学学情诊断平台,围绕“元宇宙+数字阅读”建设“沉浸式阅读大空间”,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则聚焦“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目标,深化要素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出版新动能。据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林疆燕介绍,在内容建设方面,集团深挖活化地方特色资源,推出了200余门融合出版课程,打造出《红旗渠水到俺村》《焦裕禄之歌》等课本剧和“趣味学农百课”等一批现代教育产品。同时,集团还牵头打造了河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已签约67家企业及8家研究机构,合作项目达53项。

  “数字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秉承‘内容为王’,汇聚电子书、有声书、试题、视频、图片等优质资源130余万条,实现内容从采集到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管理。”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姚芝川分享道,集团聚焦于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的“文化+创新”服务,2023年集团网络销售码洋占集团全年销售总码洋的32%。旗下的“渝书坊+”创新文化服务品牌以主题小说为原本,辅以场景、道具支撑,推出话剧式阅读新体验;“渝家教辅”面向学校、老师和学生打造高效、透明的线上教辅供应平台;重庆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则对“互联网+研学旅行”的新型业务模式进行探索。

  多年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进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升级,部署实施数字化战略。据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吉述介绍,当前,凤凰集团坚持系统谋划,加强企业智库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2008年成立的江苏凤凰数字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投资入股学科网、厦门创壹等企业,步入数字教育、技术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领域,探索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同时,集团还围绕内容优势领域,打造了凤凰书苑知识服务、凤凰数字教材、语音学习系统、数字农家书屋等数字出版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和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运用互联网思维 提升出版竞争力


  “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从传统出版方式向互联网产品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用互联网产品思维才能更好地开展数字出版,推动融合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如此表示。

  陈亮介绍,科学出版社自2000年提出建立网络平台、开展数字化工程开始,已走过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出版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了集期刊出版平台、专业数据库产品、数字教育云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于一体的数字产品矩阵。同时,通过探索商业化OA出版模式,加快做大做强开放获取出版,创办了NSO等150多种OA期刊,通过打造全流程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服务产品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如何收集和利用数据是制胜的关键。”人民教育音像数字出版社总经理兼总编辑龙正武着重分析了如何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做好出版融合发展。一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积极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出版,研发制作数字教材、数字资源、智慧教学等数字出版产品,实现了人教版教育资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其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教学资源、进行已有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开发人教信息科技数字资源平台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方平看来,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抓手,教育出版要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商业模式,让传统的出版内容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多元载体形式共同发展。近年来,湖北教育出版社坚持以用为导向、以数字化项目为牵引、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探索数字化传播新模式,形成出版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例如,其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依托,建设覆盖K12全学段、全学科,具备“学、练、评、测、析”等多种功能的“长江智慧课堂云平台”;围绕重点图书,深度融合AIGC技术,构建“楚文化大数据模型”,为每册图书量身打造智能化数字人,描绘出更立体、更鲜活的荆楚文化全景图。

  人民邮电出版社注重开拓内容应用场景,提升传统出版竞争力。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曾斌认为推进出版融合要坚持三个前提:一是有利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二是有利于融合业务的开展,三是有利于数字收入的持续。同时,该社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融合出版项目,鼓励内容优势领域的图书从一元向多元化产品拓展。另外,人邮社还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创新探索,脱离传统出版物,采用更为灵活的内容组织方式,开展基于图文形式的数字业务。通过推出数艺设、优枢学堂、青蓝云数字教材出版体系等,拓展内容服务的应用场景,丰富融合出版的内涵与业务的发展空间。


  走好特色路 注重新技术应用


  特色彰显专业,凸显创新。本次交流会上,一些出版社负责人分享了依托自身出版优势,在融合出版方面进行的新实践。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介绍,该社探索“轻型化互联网应用”,推出了小凤凰FM。小凤凰FM通过微信小程序,以音频的形式,面向3—12岁孩子及其父母提供专业少儿知识服务。自2019年上线以来,平台通过打造精品、渠道拓展,进行跨界融合,日更不断。同时,其还“软硬”兼施,在耳机、研学等多赛道发力。目前,其已有音频文件1.1万+,注册用户65万+。谈及经验,王泳波认为,“轻型化互联网应用要‘小而精、轻而美’。真正的融合发展项目,依托传统优质出版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商业闭环,可助力双效最大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通过夯实出版融合发展基础,聚焦中医药领域,从图书生产向知识服务综合体转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总编辑李秀明介绍,该社打造的中医数字图书馆,已累计为超过300所院校等机构提供阅读服务。一方面,积极构建数字教育全链条服务,打造全国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医开讲”、全国中医药行业教育题库等融合出版产品;另一方面,以数字阅读助力中医药学术传播,由“悦读中医”新媒体矩阵和悦医家移动书馆组成的“悦读中医”知识服务平台,贯通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我们密切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出版全流程应用,积极引入适用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阮海洪介绍了该社在书刊融合方面开展的创新探索。华科社以楚天科技期刊论文在线开放平台建设为契机,贯通论文著作资源,在服务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影响力提升的同时,加强期刊学术著作出版合作,紧盯科技前沿领域,更好地汇聚学术资源,通过支撑学者成长、培育学术社区等方式,做强著作出版。同时,其还通过对接科创湖北平台,智能匹配用户输入内容,精准定位相贴合的著作(论文)、项目、成果、专家人才,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实现路径在于实行产业赋能型数字出版平台战略,这种新型平台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相干性,从而实现平台生态圈的价值共创。”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出版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美娟在对出版深度融合政策解读后,认为基于产业经济和协同论等相关理论,具有垂直深耕专业积累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版发行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的专业优势与发展特色去构建这种数字平台,激活和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生产经营要素在平台上相互直接对接,并为入驻平台的主体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形成涵盖线上线下、纸媒数媒等一体化的全媒体创业、创新生态圈,这一全新的平台商业模式不仅可促使入驻主体快速成长、平台企业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助于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