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与“请进来”

促书刊印后人才培养提速

作者:沈国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1


印刷行业职业技能比赛装订工比赛现场。本报记者 祝小霖 摄


  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书刊印后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推动印后加工技术创新,还能有效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拓展书刊市场需求,提高印企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为书刊印刷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但笔者在书刊印刷企业线下授课时发现,给印后机长直接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存在概念较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员工的操作技能不适用于当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需求。


  从经验生产升级到数据驱动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传统书刊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正在被颠覆。智能全印后书刊解决方案的智能工厂中,装订车间成为无人的“黑灯工厂”,仅需几个操控系统的工程师。员工的角色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智能设备或机器人的管理者,担负“监工”和“医生”的职责。机长过去靠经验,如今靠数据,从经验生产升级到数据驱动。

  例如,印企抓产品质量首先从源头抓起,而这个源头就是原纸白料的裁切。裁切机长在裁切白料、封面、明信片、卡片等产品时,绝大部分还是习惯于用钢板直尺量出印张尺寸、裁切尺寸、成品尺寸等,裁切数据由机长的人为测量来获取,既费时费力又存在误差。在如今的标准化、数字化环境下,机长只需根据工单上的尺寸,就能计算出所有裁切数据,再编制裁切程序刀数即可,靠数据生产既科学又精准。不难发现,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面前,印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不是硬件设备,而在于软实力——人。数据不仅推进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推进管理方式的变化。管理人员和机长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观念,重新调整和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积极拥抱数字新时代,以适应新的生产需求和工作场景。

  目前,我国书刊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正处于技术组装、探索实施,管理调适、分步提升的基础阶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刷业智能化升级将进入新阶段、新层次,在一些有条件的印企中,正呈现出加速推广的强劲态势。由于人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书刊印后要真正做到生产数据落地和承接高品质的活源,提升书刊印后员工技能水平成为核心任务之一。


  提升书刊印后员工技能水平


  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对员工进行培训已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就印装不出合格的高质量产品。要想出好活,必须要有一批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才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准。

  笔者认为,人才队伍技能培养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措施,创新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走出去”参观先进印企,方能看到别人的优势和特点、自己的缺点和短板,通过研究先进印企的操作方法、产量指标、质量标准和管理经验,把考察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自身发展的路径。“请进来”是把印后设备制造商的专业工程师“请进来”,学习不同设备的标准操作方法和窍门,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性能和生产能力。同时,把印后专业名师“请进来”,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此外,印企员工要积极参加全国和各省市的印后技能竞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两年一次的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印后竞赛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以往胶订联动线上配页机长、胶订机长、三面切书机长各司其职,只会本机器设备操作,通过大赛使所有机长掌握全线操作技能,打造“一岗多能、一人多技”新模式,使印后机长在多种设备、工序中融会贯通、熟练运用,这既是书刊印后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的未来方向。

  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印后加工设备面前,零经验新手只需通过短期正确的针对性培训就能生产出高品质成品,但机器也会“生病”,需要对机器零件进行校正,涉及电器、机械和计算机等知识。这就需要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能、能创新劳动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来胜任。相对于书刊印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技能变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渐进式变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第八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装订工工种决赛裁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