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印发合力保障出版印刷质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11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首先要在源头做好优质文化内容生产。对出版印刷人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出版印刷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笔者个人理解,要平衡三个要素,把握两个方面,提高四种能力。
平衡三个要素
把质量放首位
质量是生命线。如果质量上不过关,效率再高、成本再低,也会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版印刷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质量对出版印刷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说,质量就是出版印刷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
出版印刷工作专业性强、时效性强。特别是对于一些教育类、时政类的出版社来说,更是要抢抓时间,缩短周期,保障用书。因此,在工作中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编印发各环节通力协作,确保及时出书。
投入不一样的成本,效果是不一样的。成本,不仅包括物化的成本,还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甚至还有沉没成本;不仅包括出版社自身的成本,还包括读者的成本、行业的成本、社会的成本。比如,近年来,一些印量较大的图书,封面由覆膜工艺改成过油工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地节约了成本,对于社会来说,也避免大量使用塑料膜,造成“白色污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质量、效率和成本,三者之间平衡协调才会稳定。
把握两个方面
实施质量管理
质量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往往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结果。图书质量是编印发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实施质量管理,既要抓好图书质量,又要抓好工作质量,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图书质量。
从主观上说,一要认清自己,比如有什么优缺点,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等。既要正视自己的问题,也要擅长和别人合作。二要热爱工作,能够从中找到自豪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行业内很多大家,都是择一事,干一生。三要持续学习。出版印刷工作专业性强,必须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有所研究,才能在相应的出版印刷工作中得心应手。
从客观上说,一要结合客观实际。出版印刷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因素,受环境、资源、条件的限制,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谈提高工作质量。二要尊重客观规律。出版印刷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特别是编辑、排版、校对、印制等环节,既需要合理的工作周期作为前提,也需要稳定的工作状态来保障,不能违背生产规律定目标、赶工期、抢进度。三要学会“弹钢琴”。出版印刷工作涉及编印发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调动各方面的工作力量。
提高四种能力
加强上下游协作
提高统筹谋划能力。统筹谋划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注意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各方面信息。二要注意统筹兼顾,重大项目从排版、校对、印制和纸张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安排好,一个环节考虑不到,就可能影响整个项目运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对于重大项目或者项目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四要注意随机应变,更好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化,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也能顺利完成任务,确保工作质量。
提高精准落实能力。对出版印刷人来说,抓落实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一项核心能力。一要目标精准。必须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对于重大项目,最好充分了解重大项目的背景、以往同类项目的经验和不足,便于准确理解工作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二要措施精准。比如,考虑印力布局,必须对各个印厂的产能有清晰的认识,对各印厂的设备匹配情况都要了解。对于完成工作的重点、难点环节都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三要责任精准。安排工作分工必须到人,责任必须清晰。四要时效精准。完成工作必须卡住关键时点,对时效性强的任务,务必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来管理。
提高有效沟通能力。一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上下游的意见,明晰对方的真实需求。二要充分交流。对具体工作的决策背景、核心需求、重点难点等关键信息,最好能全面告知相关合作方,有助于下游环节更加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三要清晰表达。比如,关于工作完成的时间界限,最好明确在具体日期或具体时点,并与合作方就最晚完成工作时间达成共识。四要书面流转。比如,对蓝纸的改动,务必写清改动页码及总页数,不仅方便排版改版、校对核对,也能让印厂帮着复核。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对于出版社来说,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信息。保密意识必须在任何时候都牢记于心、践之于行。既要注意出版社自身财产以及人员的安全,也要要求合作单位安全生产,如要求印厂加强纸张库存防火管理等。
(作者系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