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开掘故事的“富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6

  做科普、搞讲解、进行国际传播……都离不开讲好故事。那些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如同一座座待采的“富矿”。换一种方式“挖掘”,往往就能展现被遮盖的光彩。

  讲好故事,首先要“善借力”,打破方式载体的局限。当前,技术的飞跃极大丰富了讲故事的载体。人们认知事物,可以不再受诸多条件的约束,甚至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身”、穿越时空。比如,有创作者利用高速微距摄影技术,将一滴水放大1000倍,让人们亲眼见证浮游生物的生殖、捕食和死亡;有研究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在河南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当一首高亢的乐曲被吹响,人们得以亲耳聆听数千年前祖先奏出过的乐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讲好故事注入无限可能,让受众拥有更多可听、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深度体验。

  创新故事讲法,还要“接地气”。要想真正把一个工程、一个成语、一个概念、一段历史的意涵讲深讲透,一个重要前提是根据受众的特点“量体裁衣”,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巧思。

  试想,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将严肃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奥特曼能否平息台风”“把变色龙眼睛蒙上它还能不能变色”等有趣问题,怎能不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当视频博主将美食作为人文历史科普的“引子”,从取名嬗变、口味改良中抽丝剥茧,展现社会变迁,有料有趣有深度的“知识大餐”很难被美食和历史爱好者忽视。“地气”连着的是“人气”。坚持“用户思维”,用贴近受众的方式讲故事,干货满满且浅显易懂,这样的内容不愁没有观众。

  (12月2日 《人民日报》 霍旻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