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北京日报》专栏《政府与市民》——
关心“急难愁盼” 架起“连心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3
连续几天的大风寒潮,北方地区气温骤降,这时候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家里暖气不热,尤其是一些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居民在供暖季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11月29日《北京日报》在《政府与市民》栏目中刊发《设施管线换新居民家里暖了》一文,通过记者探访被供热难题困扰多年的小区,让读者不仅看到居民的家里暖了,也使其感受到党报的温度。
作为承担党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版块,《北京日报》于2006年设立《政府与市民》专栏,围绕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小情,为群众发声,为市民解难。
发扬坚持多年的传统
“《北京日报》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这是《北京日报》在1952年创刊词上许下的承诺,更是报纸70余年秉持的宗旨。
70余年来,《北京日报》始终陪伴在北京市民身边。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创刊第一天就开设了《读者来信》专栏,之后又陆续增加《每天帮您办好事》《赵红短波——这事给您问了》《来到您身边 听您诉烦恼》等专栏,都是为了第一时间传递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
注重民生新闻一直是《北京日报》坚持多年的传统,而“有事找《北京日报》”也成为许多市民不约而同的选择。报社记者接报后会立刻奔赴现场,会及时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会一盯到底,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市民的呼声有回音。
从供暖到排水,从就医到入学,从公园能不能再开一个门,到家门口被餐饮档口“围城”……可能很难一下子数清《政府与市民》关注了多少问题,但是只要是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政府与市民》的选题,栏目还包括《党报热线》《呼声建议》《民生调查》《接诉即办》《民声现场》《走进社区》《为您办信》等众多子栏目。
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架设“连心桥”,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是党报的重要职责。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忧、增进民利的《政府与市民》可以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这也使得《政府与市民》栏目中《民生调查》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类一等奖。
《北京日报》从1998年开设《读者之声》专栏,到2006年设立《政府与市民》栏目,从专栏到专版,从每周一期到每周三期,从最初邮政班车每天送来一封封读者来信,到如今通过客户端、微博、微信全天候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政府与市民》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北京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紧密联系群众增加互动交流
在深耕舆论监督报道,持续打造精品版面的同时,《政府与市民》还重视与市民的互动反馈,让记者、编辑与市民在微博、微信、客户端上直接沟通交流,第一时间将治理成效反馈给群众,让人民群众之前的批评与不解,变成交口称赞,实现了社会治理成果的共享。
在创新党报舆论监督报道方式上,《政府与市民》不仅拓宽爆料途径,还设置热点议题,能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紧密联系群众,增强自身影响力。如《政府与市民》在北京日报客户端开设了“报料”版块,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了“党报帮您办”账号,还开设了国内首个有党报背景的政务监督类官方微博“北京民声”。其中,“北京民声”从2020年9月2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以来,截至2024年5月初,总共发布微博4800余条,在其众多线上渠道中,尤为受欢迎。
随着《政府与市民》在新媒体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报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2024年4月,《政府与市民》正式推出“北京民声·开放麦”,通过街采方式,捕捉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鼓励百姓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再经过编辑的精心剪辑制作将视频同步发布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其中,“清明节你更倾向哪种祭扫方式”“火车下铺该不该给别人坐”“坐地铁遇到过啥奇葩事”“不穿的旧衣服你会怎么处理”等10余个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多个话题的阅读量登上北京日报客户端24小时传播力Top10榜单。
可以说,《政府与市民》一方面通过舆论监督,每年反映数以百计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及时准确地将群众的呼声建议反映给党和政府,切实有效地推动工作改进,有力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联动多部门加强聚合效应
舆论监督报道的本质是推动相关民生问题的解决,但媒体毕竟不是行政执法机构,对曝光对象并没有直接的执法权与约束力。
因此,党报舆论监督报道要想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就有必要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联动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将相关民生问题报道迅速整改落实到位,才能取得实效,推动舆论监督“落地”。
同时,粗暴地“拉偏架”只能让问题激化,纵观《政府与市民》的报道可以发现,《政府与市民》在关注各类城市治理问题时,没有简单地判断是非对错,不机械地归咎于失职懒政,更不会强制说服某一方妥协让步,而是耐心沟通,引发政府和社会关注,助推问题的解决。在报道的过程中,《政府与市民》同北京市委督查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关系,形成了“篇篇报道有回音”的闭环反馈机制,成为媒体与政府进一步探索合作的有利之举,使党报舆论监督报道能产生“1+1>2”的效果。
随着《政府与市民》在新媒体矩阵的不断扩大,舆论监督报道的焦点从报纸向网端不断倾斜,相信《政府与市民》在未来会继续完善民生报道闭环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民生问题治理工作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