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期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赵川东: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平台,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把学术研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以我为主的文化格局与气象。


  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专业人员在从事古籍整理过程中解决的学术考证和训诂问题,写成文章或札记,文科学术刊物应当积极发表。目前发表这类文章的刊物还很少,应当解放思想,从国家文化战略角度,积极服务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代尧: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应立足大变革的时代,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关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刊发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学术成果。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肖永明:“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大胆尝试新的“传声”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纸质期刊的局限,拓展数字化的发展空间,让学术成果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传播,为全球的学术交流搭建更为便捷的桥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魏长宝: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在解释复杂的情境、经验、变量关系等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些情境、经验或变量关系,最终是为了回应什么学术课题。要搞清楚经验故事或经验模型的背后是什么理论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付海宴:学术期刊必须找准发展定位,着眼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积极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搭建跨学科研究交流平台,推动学者们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通过引领和服务学术创新,揭示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延续道统、学统;通过主题宣传和主题出版,延续政统、治统,发挥智库作用,提供决策咨询,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扩大对外交流和传播。


  《高等学科文科学术文摘》主编洪庆明:做学术期刊要反对一味地假大空、一窝蜂,反对为了做刊物而做刊物,而是要心怀家国、心怀时代,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识资源支持。


  《东岳论丛》主编王波:特色栏目是一本期刊最有生命力的单元,它构成了期刊的骨架,展示着期刊的魅力。如何选择、办好特色栏目,是推动期刊在行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杜敏:学术期刊处在知识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推动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学术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马立钊:期刊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行业,要担负起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责任,要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


  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理事、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社长李文邦:办期刊要坚持长期主义,应该以文章质量的优劣作为取舍标准,而不是看作者的单位、职称、名气等,避免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