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立足中国实际 解决中国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3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分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摄
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期间,嘉宾在会场翻阅期刊。本报记者 汤广花 摄
资料图片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其间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岳麓书院具体承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分论坛同步举行。与会嘉宾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守正创新,以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
设置议题 占领学术制高点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赵川东在致辞中表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始终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引导专家学者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揭示和阐发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坚持把学术研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引导专家学者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加强学术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体系化理论,做出学理性阐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应当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关注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中提出的很多需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刊发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学术成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代尧认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键在于构建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输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可以在议题引领、国际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期刊发展道路,应以中国问题为中心,通过议题引领占领学术制高点,坚持改革创新,从而推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有的时候,我们把新发现、新诠释,作为高品质论文的主要标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提高认识,高品质论文应该重点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办法,把‘双创’成果作为重点。”在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杜泽逊看来,文科学术刊物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承载我国古代文明的典籍,既要扶持专业人员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又要鼓励专业人员深入阐释典籍,以刊物发表引领学术发展。
“中国学术期刊要鼓励和引导学者多做接中国地气的学问,多产出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原创学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魏长宝提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同时,从我国改革发展的丰富鲜活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让哲学社会科学在充分发挥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中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策划专栏 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我们对知网进行检索统计发现,自2023年10月7日至2024年的10月31日间,共有718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累计发表了1993篇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论文,共产生下载量达1959806次,篇均下载量为383次。其中,开设有《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栏目的期刊有155种。”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基于翔实的统计数据,梳理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的现状。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积极主动的选题策划和主题宣传,发挥引领学术的作用。”刘曙光认为,栏目专题化是有效的组织形式,要继续以有组织的科研,引领和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构建包含主管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作者、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合力共同体,在相互讨论中明体达用、形成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合力。
“学术期刊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之地,是推进中国学术繁荣与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地、引领之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肖永明介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坚持“传统人文”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找准研究选题定位;坚持“传统栏目”与“专题聚焦”相结合,丰富期刊学术看点;坚持“名家名作”与“新人新作”相结合,增强期刊学术活力。他建议,通过发扬“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传统,推进新时期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付海宴认为,重点专栏建设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深化跨学科研究搭建了新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可通过开设专栏、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新途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与创新团队合作,进一步推动学科融合与学术创新。事实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开设的《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创办20年来,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学学术研究前沿,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核心议题,利用多学科方法,以全面、系统、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视角关注“三农”问题,组织策划了大量高水平的文章,切实发挥了学术期刊重点专栏的引领作用。
“学术期刊必须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以真正的学术为初心,以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创造、传播为使命。”《高等学科文科学术文摘》主编洪庆明也认为,学术期刊要在栏目设置上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设置专栏;要鼓励跨学科发展,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织,起到学术引领作用。“我们要在知识上熟谙中华民族久远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同时,密切关切刚刚经历过的和正在进行中的现实。更为根本的是,欲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灵魂深处真正做到两个‘绝不能’,即绝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洪庆明说。
合力协作 建设学术共同体
“学术期刊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平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又为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副主任杜敏认为,学术期刊人要把握机遇,组织优质稿源,选择优质内容,以广泛深入的方式传播出去;要通过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孵化青年学者等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杜敏还表示,学术期刊通过发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术论文,来促进学术界的交流和争鸣,推动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优秀稿件外流、难以形成规模、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挑战……对于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东岳论丛》主编王波表示,学术期刊要突破“单兵作战”传统,联合志趣相投的期刊,推进“期刊共同体”建设;加强对编辑人员的培养,不仅要专、精、透,更要广、博、通,广泛涉猎跨学科领域;重视特色栏目的打造和传播,“因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好栏目,不仅是国内学界积极关注的对象,而且对于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王波说。
“高水平学术共同体参与的内容生产是高水准学术论文的保障,期刊运作离不开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编委会、审稿人、作者等学术共同体通力协作。”《学术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马立钊认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学术生态不可或缺,应重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马立钊建议,期刊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阐释;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快捷、精确、互动的新型期刊数字化平台,创新学术传播方式。
“一本优秀的期刊,是几代人接续努力奋斗的结果,办好学术期刊,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理事、湖南大学期刊与出版社社长李文邦认为,高校学报要找准自己的赛道,从本刊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挖掘独占性资源。“既要深入传承和发掘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又要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以文章质量的优劣作为取舍标准,而不是看作者的单位、职称、名气等,避免功利化。还要坚持办刊宗旨,坚守初心,避免‘千刊一面’,从而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期刊繁荣。”李文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