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创新,做好时政新闻“必答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20
时政新闻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递国家方针政策、弘扬党的精神、传播正向价值观的重任,是党与群众沟通的重要纽带。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活跃程度前所未有,舆论参与主体的全民性也今非昔比,促使整个舆论生态格局呈现出全新态势。在此背景下,传统时政新闻逐渐暴露出传播场域狭隘、时效性低、表现形式单一等不适应性。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时政新闻凭借传播场域广泛、传播风格多元等优势迅速站稳脚跟,俘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基于此,必须加快推进时政新闻的创新传播,积极打造多语态、多平台的时政新闻传播体系,以全面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时政新闻的深度和吸引力,使之成为群众乐于观看、理解并分享的内容,始终是主流媒体的“必答题”。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舆论环境和信息传播格局均发生明显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平台和前沿阵地。然而,部分时政新闻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会议报道冗长繁复、文字表达生硬枯燥,难以被受众接受和喜欢。
一是重形式轻内容。随着当前媒体环境和舆论生态迅速演变,用户阅读习惯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受众在舆论场中拥有更多选择权。尽管很多时政新闻报道试图通过新表达、新形式贴近受众,但难免存在“花架子”现象,导致新闻报道流于表面,难以有效体现新闻价值。同时,部分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模糊,叙述角度单一,空洞的套话较多,受众只能获取浅显信息,难以深入了解事件,报道停留于会议或调研本身。因此,相关新闻工作者亟须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在形式创新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以高质量内容为根基,深入挖掘报道内涵,提供更多有深度和有广度的信息,满足受众对高质量新闻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受众服务的宗旨。
二是重传统轻创新。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时政新闻报道在创新方面面临较高难度和诸多限制。一方面,囿于固有的运作机制和传统的报道模式,新闻工作者往往在创新方面持谨慎态度,缺乏变革思维,进而限制报道手法的突破与革新。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表达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媒体未能及时适应这一转变,忽视了对新兴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应用,导致时政新闻报道趣味性不足,难以吸引年轻受众。
三是重传达轻传播。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报道侧重于呈现领导的讲话和调研活动,内容充斥着诸如“指出”“表明”等程式化表述,以及按部就班的“一二三四”式结构,对读者吸引力不足。同时,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以读者为核心的思维和互动意识,使得新闻内容往往局限于“上传下达”。这种模式忽视了许多大众关注的关键信息,难以抓住受众注意力,严重削弱了时政新闻传播效果。
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话语体系”陈旧刻板,时政新闻传播效果长期未能达到预期,难以真正触动人心。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移动优先策略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何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更具影响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唯有结合受众快节奏的新闻消费习惯,不断更新话语表达方式,创新新闻传播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时政新闻影响力。
内容求“新”,增强时政新闻影响力。在当前媒体环境和舆论生态迅速演变的背景下,时政新闻的生产、发布与传播策略正经历着深刻转型与创新。且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传统线性传播模式已难以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提升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和传播渠道,结合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和阅读习惯进行内容策划,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时政新闻品牌栏目,推出更多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首先,在内容策划上,时政新闻需要“化大为小”,从受众日常生活中寻找小切口,将严肃抽象的政策、法规转化为有温度的内容,从而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比如,浙江卫视《同心树》栏目特别打造“委员风采”板块,将镜头对准身处一线的政协委员,通过跟拍记录和人物自述等方式,细腻描绘委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展现出政协委员平易近人、生动可感的一面。
其次,在内容呈现上引入数据新闻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政策条款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图表、图解、视频或动画等形式,方便受众快速理解。例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的《政在看》栏目,巧妙运用动漫形式推出《浙江“生娃休假”指南》,通过清晰的图文解读和重点标注,从多个维度全面解析条例修订的内容和影响。
话语求“变”,增强时政新闻亲和力。为了体现权威性和官方性,传统时政新闻的语言风格往往宽泛宏大、理论性强且高度凝练,使得受众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剖析,才能把握时政新闻的核心思想和要点。因此,必须转换话语表达方式,采用接地气、年轻化的叙事话语进行报道,以实现“硬”新闻“软”着陆。
一方面,注重日常化表达,以生活化语言或网络流行语讲解政策或新闻事件,使内容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拉近新闻与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感到自然、亲切。2024年6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第一视点》栏目播出《破界融合 携手共赢长三角》节目,编辑巧妙选取浙江嘉善蒋奶奶每天跨省骑行10分钟到上海上班的故事,作为代表性片段进行拆条发布,提炼出“浙江奶奶每天骑电驴10分钟到上海上班”这一极具网感的话题,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渐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公共舆论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时政新闻的生产、传播和解读方式。媒体应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通过评论互动、在线调查、直播问答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进而提高受众参与度和互动性。比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的《筑梦丝路》,除了定向推送给“一带一路”沿线相关的人群和地区外,还特别增设网友评论和投票等互动功能,让受众能够直接参与到节目中,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城市和亮点进行探访。
渠道求“广”,增强时政新闻传播力。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以拓宽传播覆盖面、提升传播影响力。
一方面,主流媒体应积极拓展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借助这些平台强大的传播效能,通过短视频、图解、动画等形式将时政新闻呈现给观众。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精心策划的新闻内容可以通过轻松易懂的方式吸引年轻用户关注。同时,新闻媒体需要采用全媒体联动的方式,形成跨平台、多终端的传播矩阵,从而实现新闻内容在电视、手机、电脑等多个终端的同步发布。这不仅能够提升新闻内容的曝光率,还能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精准覆盖。比如,2023年9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川源蹲点工作室”在微信视频号、中国蓝新闻客户端、Z视介客户端等平台推出专栏《一瞬间》,首批节目《我看见太湖曾经的伤痛》《看见“清大线”的过去和未来》《看到他们 我觉得行》等,将短视频、理论宣讲、新闻调研等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拉近了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智能推送和精准推荐等技术手段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主流媒体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兴趣点和行为习惯,将他们关心的时政新闻精准推送到个人设备上,从而大幅提升新闻触达效果,让时政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媒体形态持续演变,传统媒体生态和传播模式经历深刻转型。对于时政新闻报道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特征,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打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时政新闻作品,从而让时政新闻不断“出彩、出圈、出新”。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