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评价《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
“它很可能是写钱学森航天业绩的绝版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18
《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新书发布会现场。上海交大出版社 供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作为钱学森出版基地,以出版好钱学森系列图书、弘扬好钱学森精神为己任。近些年,上海交大社在钱学森系列图书领域持续深耕,已经出版了60多种图书。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是上海交大社今年重点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它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闯出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凝聚了作者团队十几位专家多年心血,也离不开无数专家和单位的无私帮助。
相关传记不少为何还坚持出版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故事早已被无数人传颂,他的传记在市面上已经不少,似乎已经涵盖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为什么上海交大社还要坚持出版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现在还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我想,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新书发布会上,对本书作出的评价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小瞧这本书,它很可能是写钱学森航天业绩的绝版书。因为以后的作者再也没可能像本书作者那样,经历那么多航天型号研制的历程了。”是啊,这本书是弥足珍贵的。来自中国航天的作者团队中,年纪最小的已经70多岁,几位年纪更大的老同志甚至已经不在了。毫无疑问,这是一批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呕心沥血写就的史诗。
深入挖掘珍贵图片与档案
作者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100多位与钱学森有直接接触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调阅了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在书中披露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弥足珍贵的图片,最终成就了这本600多页的大书。
先说说图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照片的清晰度并不高,但考虑到它们的珍贵程度,我们并没有随意地把它们弃之不用。有的照片流传已久,但存在长期的谬误,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修正。比如第一章中有一个情节,讲的是1955年6月,一位卖菜的华人给钱学森家送了一篮子蔬菜,垫在筐底的是一份《人民画报》,原本在旁边配的《人民画报》图片经反复核对,发现有误,作者团队费了不少工夫才找到了钱学森当年看到的5月英文版的《人民画报》封面,上面刊登了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照片,钱学森发现其中有他父亲的好友陈叔通先生,这可能对他返回祖国有帮助,这张图片也让读者一窥当年的景况。对于其他材料中甚少,甚至没有出现过的珍贵图片,我们尽力展示;在有多张图片可选择时,我们反复对比,找出最清晰、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力求给读者带来一份完美的阅读体验。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对细节的追求与打磨,正是我们出版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再说说档案。前述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绝大部分都静静地躺在档案馆、资料室里,在岁月流逝中等待着后人的翻阅。大部分资料都没有电子化,一般读者就算有心查阅,也很难获取。即便有了查阅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想找到某一条相关资料也如同大海捞针。作者团队替读者完成了这一工作。他们多年奋战,用笔抄写了近百万字的档案资料。他们找到了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信件原件,表达了他对回国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美国政府谎言的揭露:“现在报纸上说中美有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所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于是,针对在8月2日至4日的中美会谈中,美方冠冕堂皇的“我国政府授权我向您保证,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绝对不会受到阻碍”,中方就把钱学森在信中的文字特别转述了出来。对于这封宝贵的信件,作者团队不仅把它完整地扫描成可逐字辨认的图片放在书中,还将其中的文字都转录出来,以便读者阅读、研究。除此之外,还有苏联援助期间,钱学森以中方第三委员会名义致苏方的信件(两封),其中涉及中国在导弹研制初期非常迫切需要的诸多知识,对普通人了解导弹知识也有帮助;在3年困难时期,钱学森主动请求上级给自己减薪的申请;《人民日报》的号外“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上面还有这枚火箭命中海域的示意图……可以说,这是一本集结了钱学森的航天峥嵘岁月,甚至是中国航天早期史的史书级别的著作,对相关领域研究者也称得上难能可贵。
精心设计边栏为读者答疑解惑
为了不打断故事叙述主线,同时增加科普知识、增加阅读趣味性,尊重作者方面意见,我们在本书中设计了边栏。比如“航空和航天的区别是什么”;不同型号之间导弹的区别;在美国特务的监视下辗转投递求救信的过程;“苏联的援助是要钱的”;为保护钱学森,聂荣臻把原先配给他的一辆外形漂亮别致的天蓝色轿车换成了一辆不显眼的黑车;“一根小白毛的故事”;毛泽东保护钱学森的妙招……这些内容从侧面进一步补充了相关史料,在为普通读者答疑解惑的同时,也能扩展读者知识面,提升阅读体验,加强对那段历史的沉浸感。
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作者团队作为老一辈专家,对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对钱学森这位中国航天领路人怀有深厚的感情。我相信读者阅读本书后,也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真挚的感情,并深深为其所感染和打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