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出版专业博士培养

——来自“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论坛的声音

作者:本报记者 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18


  “未来出版家”该怎样培养?近日,“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论坛在刚刚获得出版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北京印刷学院举办。论坛上,来自全国20余家出版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围绕出版专业博士培养中招生选拔、培养方向、考核标准等诸多切实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讨论。


  一问:

  选拔什么人才进行培养


  培养从选拔开始,出版专业博士该招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赵均给出建议:“在招生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招收具有业界经验的博士候选人。”他认为,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的毕业去向存在明显差异,专业博士的培养更应侧重于服务业界,满足行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同样认为,专业博士应该培养至少有一年到两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对出版专业知识要有一定基础,以便开展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副院长李德升表示,出版专业博士的录取必须要考虑到他是否擅长出版工作,以及未来是否愿意在出版领域发展。


  二问:

  培养方案从哪些方面考量


  “培养要关注大势所趋,即关注国家形势。”聚焦培养出版专业博士“未来出版家”的时代使命,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田忠利提出,要根据国家出版领域重大发展需求,培养出版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解决出版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专业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与文化系主任邓香莲认为,这要求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下功夫,应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增强新技术教学,以适应未来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提示,专业博士培养应明确其与学术型博士的区别,并据此确定培养的侧重点。

  四川大学出版学院院长助理曾元祥建议,应注重出版专业博士与专业硕士培养一体化,专硕培养应与专博培养相衔接,充分体现行业需求。他还建议,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负责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施勇勤认为,出版专业博士培养可以借鉴工程类博士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以及技术标准的研究问题上,这对于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出版专业博士的设立是出版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张养志认为,在加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先进的培养理念,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出版专业博士的培养上,应凸显中国特色的专业基础理论,强化理论性和学理性,加强政产学研的协同合作。


  三问:

  怎样打通学界与业界壁垒


  “现在学界应该担起引领行业的责任。”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信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斌的一席话赢得全场嘉宾的共鸣。他认为,专业博士应该研究业界关心的问题,从开题到最终形成成果,要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要真正有突破,在业内产生影响。

  张志强表示,出版领域的专业博士培养应聚焦出版行业的核心问题,以核心领域为主,同时兼顾相关领域,要保证高水准,强化培养过程和质量的把关,以确保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周蔚华强调,专业博士培养应聚焦“专”和“博”两个关键词,明确培养目的和专业化问题。他强调,应注重专业博士在创意性内容生成能力上的培养,专业博士不需要写理论性很强的论文,要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避免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应围绕产业研究展开。”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刘洪权强调,出版专业博士的研究应紧密回应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产生高质量的成果。此外,出版专业博士的培养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出版行业需求。


  四问:

  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培养方向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田忠利强调了乘“文化优势”而上的理念。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培养出版专业博士的“文化资源优势”,出版专业各院校应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发展的未来之路。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海刚表示,在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要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主轴,以“大出版、大传播、大文化”为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文史底蕴,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职业情怀。

  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方卿建议学校要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严格把关导师资质,要强化对课程和培养过程的个性化管理,以成果为导向实施人才培养策略,提升培养质量。

  专家们还特别强调了差异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出版专业博士的培养方案应允许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设置,以适应多元化生态中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我们依托马栏山,结合湖南优势特色,大力发展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北京高校也可以结合首都的发展战略,进行特色培养。”王海刚说。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出版学院执行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王鹏飞介绍,该校立足《清明上河图》等中原文化特色,设置了出版策划和出版管理方向。

  在总结发言中,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就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三点体会:一是高校之间应构建出版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人员共享;二是应建立学界与业界的联合共同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倡导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出版+”共同体,推动出版学科的创新发展。

  陈丹表示,出版专业高校要“和而不同”,要根据各高校特色优势,差异化、特色化、分类化进行出版专业博士培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学科生态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