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远方

作者:黄蓓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8



  大约在二三十年前,时届中年,为自己开列过一张单子:此生最想完成的50个心愿。当然是玩笑,写过就揉进了字纸篓。仔细回想,50个心愿中应该不包含看北极光,那时候想做的事情很多,看极光真不是急迫之事。

  光阴荏苒,一晃多年,岁月蹉跎,年逾古稀,童心依然是在的,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望也依然是在的。又多了手机里的朋友圈,时不时地,会看到有人发一组北极光的照片或视频,色彩瑰丽,奇幻若梦,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

  前不久去澳洲的塔斯马尼亚,旅途之中,有一天,全塔州导游的手机上同时接到消息:当天太阳风暴活动剧烈,晚上极有可能看到南极光。然而等至夜深,游人疲惫,星星散尽,期待中的极光没有出现,众人悻悻回程。

  第二天导游安慰我们,说南极光其实不怎么好看,天空隐约有红绿之色而已,光带不会在漆黑的夜空中如狐狸尾巴一样闪烁飘拂,远不如北极光炫目妖娆。

  愿望暂存,但是手机资讯上凡跟北极有关的信息,必看。对那个遥远酷寒之地,莫名地关注和关心。

  然后就想,给孩子们写一本跟北极有关的书?对他们说说远方?说说世界的尽头?说说人类的梦想和愿望?

  能不能去到某个地方不重要,目光越过千山万水投向那里很重要,怀揣一个梦想长大很重要,身处凡俗世界还能沐浴星空的光辉很重要。

  买了几本图文并茂的关于北极科考的书,收集了一大批跟北极有关的图片:冰川、极光、科考站、破冰船、北极熊、挪威的北极小镇,打印出手机里存下的网友分享文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在哪儿?风不起,云不动,一盘散沙,拎不起来。作家在一本小说开笔前,是真焦虑。之前我写了几十年的书,还没有像这么焦虑过,有点担忧自己是不是脑力迟钝,从此要跟写作这事告别。又不想照着传统路子写本循规蹈矩的书,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我在60岁的时候心里发过誓,不能抄袭自己,不写跟前一本相同的题材、采用相似的风格和手法,我没有能力挑战别人,总得找机会挑战自己,否则写作还有什么意思呢?

  蹉跎之间,世界上的大事一件接一件发生了,ChatGPT、AI智能、量子纠缠、星舰航行……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置身在一个伟大的科技重塑世界的瞬间。许许多多以前不敢想的、从来没有想过的新东西,突然之间“嘭”地一下子落在我们面前,溅出冲天尘土,弄到我们眼花缭乱,惊喜莫名。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这世上一切新奇事物的人,很多介绍前沿科技信息的文章,物理的、数学的、生物的,包括经济和军事的,只要能看到,我都会努力去阅读,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跟这个世界还没有脱节。

  于是,就这样,AI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的成果演示给了我极大启发。

  作品怎么写,思路已经有了,简单一句话:我的妈妈是个AI机器人。

  小说的开头设定在未来年代,年届三十的主人公修小虎一身休闲装扮,去机场搭乘一架科技感十足的超高音速无人飞行器,飞行器将在3个小时之后降落在挪威北极小镇,这是当年各国极地科考站集中的地方,修小虎要亲眼看一看他母亲曾经工作、生活并且为之献身的北极。在机场候机时,他意外碰见了多年未见的小学同桌许蓉,他们的目的地居然都是那个在整个童年时代让他们心潮激荡的冰寒之地,此时他们两个奔赴的是同一个童年梦想。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吗?好像不是,书中的现实主义成分更多,很大篇幅描写了当代都市孩子的校园生活:友谊、困境、成长。是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也不准确,毕竟本书的主题是科幻引领成长。要刨根究底的话,只能说这是一本知识性与儿童性并生共长的带科幻意味的儿童小说,是在充分书写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载了一个奇幻世界,让小说形成“古老—年轻”“当下—远方”“传统—现代”的多种维度,体现了科技发展之于人类的积极意义,尽量为作品营造出一种奇幻的空间感,以增加小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我的年轻责编们为这部作品写下了几句广告词:一个内向少年对亲情友情的执着奔赴、一段极地冰雪世界的奇幻旅程、一种被关爱与理解浸润的内在成长。

  三个“一”,算是替我诠释了小说主题。我自己讲不出来。作家写一部作品时,并不是每个意念每片思绪都能够捕捉得清清楚楚的,太清楚了,便是直奔主题的写作,缺少了微妙的“量子缠绕”,趣味性必定大减。

  “一切都很古老,一切都很年轻,只有爱和希望,是这个世界上亘古不变的永恒。”这是我写在小说结尾时的一句话,就用它作为我的创作谈的结束吧,毕竟,作家们怎么说不重要,怎么写才是重要的。

  《极地穿梭》

  黄蓓佳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