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源:

记者是找答案的人

作者:本报记者 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1-07

  到基层去吧!在还听不到回响,看不到成果的时候,要持续不断地到第一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真实的感受里去,因为那是你在扎根。

  ——杨川源

杨川源(右)在西藏那曲蹲点报道。


  今年是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高级记者杨川源当记者的第23年。

  这23年里,有太多难忘的瞬间:2005年5月6日晚上10点,做完最后一期《新闻晚报》走出演播室,就此告别主播台的那一瞬;2014年3月5日在犹豫了一晚后,决定带上还未断奶的女儿蹲点春耕的那一瞬;2023年6月8日“川源蹲点工作室”首批基层观察点授牌的那一瞬……

  无数这样的瞬间,都承载着杨川源的选择。“从新闻主播到出镜记者、到民生记者、到联播记者,再到蹲点记者,一次次的选择让我明白,记者是找答案的人。”杨川源说,蹲下去,扎根基层,扎根人民,就能找到答案。


  答案在急难险重一线


  当记者要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化作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台风、滑坡、疫情,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杨川源总是冲在一线,报道真相。

  2016年,在浙江“9·28”丽水苏村山体塌方救援的雨夜里,杨川源跳下堵在路上的采访车,徒步深入山体滑坡现场,与时间赛跑,连续三天三夜与救援队伍一起,摸爬滚打在老鼠乱窜的泥石流废墟上。在救援黄金72小时中,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几次预警,杨川源与团队都咬紧牙关,像螺丝钉一样坚守救援现场,连续进行20多场直播,用镜头记录下无数不抛弃不放弃的感人瞬间。

  这样的艰险时刻亦是坚守时刻,在杨川源的记者生涯里经历过很多次。

  2020年年初,疫情如战场,面对谣言带来的惶恐,杨川源主动申请放弃专访视频对话,连夜挺进浙江疫情最严重的温州,把“蹲点+专访”“钉”到感染风险最高的温州六院和大型开放式社区。

  连续19年,杨川源都冲在台风报道最前线。在2022年的台风“梅花”中,她把皮划艇有限的空间留给救援物资,和战士们一起蹚水进村,以最及时的蹲点报道,推动了宁波余姚三七市村排水困难的问题解决。

  “冲在第一线,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力;需要立志,更需要忘我。”杨川源坦言,一次次“攻坚战”“闪电战”,锤炼了她的胆量,更磨炼了她的意志。“当记者就要以过硬的作风与本领,让干部群众更信、更暖、更有劲。”


  答案在改革发展前沿


  记者是改革发展的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干”在第一线,与改革发展同频,才能在宏大的时代主题中,找到冒热气、带露珠的基层落点。

  2019年,杨川源抓住基层治理改革“并村”之后的矛盾“窗口期”,扎进浙江“并村”数量最多的温州永嘉县,连蹲8个村。听不懂温州话就一点点猜,一点点磨。面对误解与拒绝,她干脆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讲见闻,唠发展。最终形成报道《“并村”之后》,有效凝聚了基层治理改革的共识。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也是杨川源跨越浙黔两省,跟踪记录支教校长陈立群的第3年。在陈校长即将返回浙江前,杨川源带领团队在贵州大山深处捕捉到了“别而不别”的动人瞬间:在瓢泼大雨中,苗寨孩子们喊出真挚的请求“陈爸爸不要走”,也记录下陈立群坚定的回答“即使拄着拐杖我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一幕幕定格在报道《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中,给人以深深震撼。

  2021年,全国正在推进“数字中国”,浙江处在数字化应用落地的攻坚期。杨川源直面“穿透力不够”“部门协同难”两大基层数字化改革典型难题,蹲点8个月、落地11个数字化应用的“改革黑马”——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她主创的《(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回应了数字化改革发展的新需求,树立了“人人都是改革者,处处都有改革劲”的时代精神。

  杨川源说:“我深刻地认识到,当记者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传递理解,推动凝聚;只有融入改革,才能理解发展,推动进步。”


  答案在融合创新潮头


  主力军如何挺进主战场?融合创新、切合时代,要把真实、贴近、一手资源的蹲点报道,转化为融合传播主战场的硬核武器。

  2023年,在浙江广电集团的支持下,杨川源牵头开设了全国首个专攻蹲点报道、以记者名命名的“川源蹲点工作室”,并首次在《浙江新闻联播》里开设《川源蹲点观察》,开展“改变说话方式”改革。为了不断解决更深更难的基层融媒传播实操问题,在已有“川源蹲点工作室”的基础上,在浙江全省11个地市共建基层观察点,撬动基层新闻传播力。策划实施“地方联播提升工程”,在“地方联播”中开设“蹲点专栏”。从“一个强”到“各个强”,带动更多市县记者一心一意扎根基层,践行“四力”。

  “主流媒体记者的融合传播转型,必须立足大屏,开拓小屏,大小屏深度联动。”杨川源认为,要“闯”,就必须“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她带领团队创办新媒体专栏《一瞬间》,探索以“一瞬间”为触点的“大小屏”内容转化新方法。《一瞬间》已被列入国家广电总局“创新理论传播”项目扶持。如今,第一批地方版《一瞬间》已经上线。

  入选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公示名单、首届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百佳”优秀记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先后70余次获得浙江新闻奖,连续6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连续3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杨川源的荣誉还有很多,但她对自己的要求却始终如一——做顶天立地的记者。杨川源说:“只有以扎根时代的视角,扎根人民的作风,扎根基层的本领,扎根融合的能力,才能扛起使命担当,找到记者这个职业的答案,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